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我市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如何借助当前的有利形势,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成为一定时期内不容动摇的大方向、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一、防城港市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
防城港市总面积6181km2,2005年期末人口数为798190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10905人。全市共有24个乡镇,282个行政村、39个社区。
(二)城镇化水平情况
2005年全市城镇人口25.29万,全市总人口79.82万,全市城市化水平31.7%,五年来共增长7.8个百分点。比全区水平33%低1.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45%低13.3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主要特点
一是城市构架基本形成。以相继建成的主体建筑群、中心广场及周边路网、南北大道、东西大道、迎宾路等主要工程为标志的市行政中心区已经显雏形,初步构成了以中心区为核心,南临港口,北接防城,东至企沙,西连东兴的大城市格局。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目前,我市沙潭江至企沙一级公路和工业区路网工程、企沙工业区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广西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二期工程防城南站至企沙铁路支线等重大工程业已开工。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城市燃气管道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三是市容市貌整治取得成效,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升。近结合城乡清洁工程治理“五乱”,投入大量资金,对环卫、绿化、路灯、排污排水等设施进行改造,在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上下功夫,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一是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我市城镇人口为25万人,城镇化率为31.7%,比全区平均水平33%低1.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45%低13.3个百分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还需要付出不懈地努力。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品位还不够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不齐全,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县级及以下的小城镇存在许多低层次的落后面貌。三是经济水平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不够。2005年,我市GDP为93.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60多元,分别排在全区的第14位和第11位。工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仍偏低。
二、防城港市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
一要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从市到区县、城镇,都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把城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加强城镇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对市、区、县(市)、镇(乡)党政领导进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层次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和精通城镇化业务的人才队伍。三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达到考核标准的镇给予奖励,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
(二)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实行科学布局,确保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
规划是力创特色城镇的第一道关口,是抓好城镇建设的龙头。首先,要抓好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对已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中心城镇和重点镇,根据建设实际需要加以修编和完善;对未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城镇,要按照《防城港市村镇规划“123”工程实施方案》目标和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其次,坚持把“一区三岛”(东兴市区、江山半岛、渔氵万半岛、企沙半岛)作为我市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中心城镇、重点镇、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对一些经济无特色、区位无优势、资源较贫乏的集镇,可以通过区划调整与相邻的集镇合并,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再次,要注意城镇建设特色的塑造。结合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搞好整体安排和科学布局,既要注重超前性和可行性,又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特色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推进建设。另外,要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三)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多元化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化建设的活力
推进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的资源、区位、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城镇发展的特色经济支撑。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优势,选准发展的产业,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要抓住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以“兴业”带动建镇。
1.快港口码头建设步伐,巩固和提升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推进物流业、仓储业和临港工业的发展。因此,我市按照“大物流”的思路,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大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社会化的现代仓储网络,为大工业发展创造优越物流条件势在必行。在优越的物流基础上,我市要依托东湾航道和企沙赤沙港口泊位、南防铁路支线和沙潭江—企沙工业大道等便利条件,发挥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能源、钢铁和石化等大型工业项目,把企沙半岛发展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大型的临海工业区,把渔氵万岛发展成国家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集进出口石油天然气中转储运、集装箱运输、进出口矿石中转运输、粮食中转储运等为一体的货物转运中心和临港工业加工区。
2.充分利用江山半岛的资源优势,把江山半岛建成为国家重要核能基地和滨海旅游度假区。一是编制完善江山半岛规划体系,用于指导发展核电工业、旅游产业、海水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林果产业基地、搬迁安置居民小区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快环岛路、江山至白龙二级路、旅游景区道路和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建设;三是严格白龙核电限制区规划建设管理,做好核电项目征地拆迁等前期配套工作,保障白龙核电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3.优先发展东兴市中心城镇建设,构建中国-东盟桥头堡。以东兴镇为支点,往东方向新增的建设项目及城市基础设施沿防东一级沿线向东发展,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竹山港区、罗浮新区和江平工业集中区建设,依托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拉近与同处企沙至东兴50公里经济带重点规划区域的江平镇距离,利用城镇带邻近城镇之间的集聚辐射效应,达到最终整合城镇资源、扩大县(市)域城区的目的;东兴镇向西方向,结合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开发进程以及广西推进“富民兴桂”的重大战略,沿沿边公路(北仑河)向西布局边境贸易集市、边境生态景观旅游等产业;投入资金建设东马二级公路,连接东兴镇与马路镇,发挥西线城镇集聚辐射效应,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的地位。
4.发展上思特色县城。上思县位于防城港市区以北118公里的十万大山北麓。上思县的土地、森林、水利、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适合大力发展制糖业、林业、制药业、石油能源等综合性加工工业和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建设物资流通中心;加快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品牌;加快西效工业区建设,发挥县域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四)发挥重点示范镇的引导作用,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城镇化建设
按照“依托城镇、科学规划、产业集聚、辐射带动”的要求。一方面,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抓好企沙镇等重点小城镇/村(具体名单见表5)城镇化工作。完善重点小城镇(村)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大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扶持力度,增强软实力。通过强化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及政策、技术、人才等软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扩大城镇规模,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县(区)域工业园区建设,辐射推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工业区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进驻工业园区,并培育形成特色产业群。为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我市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好港口区渔洲城工业园区和公车工业园区、防城城西工业园区和茅岭工业园区、东兴江平工业园区、上思西效工业园区等6个县(区)域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根据规划布局,分别确定了规划任务。这对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区县(市)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对工业园区的土地平整、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做到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五)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迅速扩大城市规模。要借建设西南大通道、南博会和广西实施沿海基础设施的东风,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进程,近期应加快城市中心区路网及主要城市道路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建设步伐,做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前期工作,以防城江、东西湾海域及城区为重点,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全面整治市容市貌。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加大对“五乱”的整治工作,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四要继续抓好“文明城镇”、“文明小区”、“文明街道”、“安居工程”、“民心工程”建设,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五要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强化文明意识和现代化意识,增强市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建设
一是做好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改造规划,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区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依据各自管理权限,落实规划编制经费,按照土地集约、人口聚集、产业集中的要求,编制好辖区内各村村庄总体规划,用于指导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二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是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也是我市实现“三个率先”目标,建设富裕、和谐防城港的战略措施。我市城区及各县(市)的新农村建设,应加大对村屯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搞好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邮政、通讯、环卫、污染防治等设施的建设,做到优化布局、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河道、美化环境,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面貌。 (课题组成员:叶上辉 郑 东 郑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