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个广西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我市环卫战线中的先进典型—--林少群和覃如光,聆听着他们的酸甜苦辣。
林少群:
平凡中尽显巾帼风采
扫帚上谱写无私青春
林少群从1995年4月进入市环卫处工作。十多年来,她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工作。采访中,同事们对她的印象是:“工作中哪里的活最脏、最苦、最累,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记者在采访中对此也得到了印证。
2006年2月的一天早上,林少群忙完5点至8点的早班清扫工作,回单位交完工具后,回家路过江北大道原华隆超市路段。由于该路段附近正在搞基建,许多运泥车经过时洒漏下很多黄泥,被来往的车辆碾出了一条20多米长的黄泥路。看到这个情况后,她顾不及下着的毛毛细雨,又返回单位拿起工具,重新穿上标志服,来到江北大道一铲一铲地清理着不属于她清洁范围的路面。2个多小时后,汗流浃背的她见路面彻底干净后才放下工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有人为此笑她傻,下班了何必多管闲事,况且又不是她负责清扫的路段。她笑着答道:“我只知道环卫工人就是扫街道,既然我选择了干这一行,就要干好这一行,有垃圾,我就有义务清理。”
在对待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上,林少群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林少群的丈夫没有固定的工作,大女儿今年上高中,小儿子读初三,家庭经济虽然很拮据,但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每逢过节,正是各家各户团圆的时候,也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候。最让林少群刻骨铭心的是4年前的除夕夜。那天早上,丈夫到外地干活,儿子患感冒,她买药给儿子吃下后,让女儿在家照料弟弟就匆匆加班去了。街上的垃圾特别多,她中午没来得及休息,只在街边吃了碗粉又继续清扫街道,一直忙到晚上8点。回到家后,眼前的一幕让她揪心不已:儿子高烧,全身抽搐颤抖,女儿吓得在一旁哭泣。她立即背起儿子往医院跑去。等儿子后,她才舒了一口气说:“幸好没烧坏脑子。”
干环卫这一行的人都知道,车站、市场、商业街道等路段的保洁工作难度最大,很多人都怕清扫这些路段。林少群先后清扫过火车站广场、北门市场路段、建设路中段、江北大道等。无论清扫哪里,她所保洁的路段始终保持着“二净二无”:即街道路面干净,人行道干净;街巷无堆积垃圾,排水沟无积物积水。领导根据她的表现,多次安排她负责清扫难度较大的路段,问及她有什么难度和意见时,她总是很干脆地回答:“没问题!”她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工作表现,不仅赢得全处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环卫工人树立了榜样。
辛勤汗水换来了丰硕果实,她先后于2002年、2004年分别获得我市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覃如光:
七尺男儿破世俗
奋战十载保洁线
10月22日上午10点,记者连线市环卫处办公室,打算约访有偿服务科科长覃如光。电话另一头的声音令记者吃惊:“覃科长已经外出清理垃圾了。”科长也要外出“作业”收垃圾?这让记者有点难以置信。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下午实地察看他清理垃圾的过程。
下午3点,记者跟随覃如光的微型垃圾面包车,来到了金港大道东侧、贵高斜对面的商铺门前。眼前的这一堆垃圾正在遭受无数苍蝇的围攻,只见覃如光从车上拿出一把铁铲,先赶走肆虐的苍蝇,然后在垃圾堆侧边一铲一铲地把垃圾铲上放在车后的垃圾箱内。铲到几个腐烂滑溜的水果时,他俯下身子,干脆用手把水果扔上垃圾箱内。清理完这堆垃圾后,他拿起车上的毛巾擦了擦手,又继续前往下一个垃圾点。
覃如光1997年8月从部队回到环卫部门工作,一干就是11年。期间他曾担任过市容监察队副队长、后勤科科长,2000年至今任市环卫处有偿服务科科长。
有偿服务科主要工作是管理上门收取垃圾的工人和负责上门收取垃圾清理费,全科室有13名管理人员、127名保洁员,承担着收取城区5万多户家庭的垃圾清理费和上门收垃圾的工作。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身为科长的覃如光总要亲赴一线上门收取垃圾和垃圾清理费。
在收取2001年至2002年的垃圾清理费中,覃如光和同事就遭遇过市民的不理解。“有些市民看到我们上门收取垃圾费很不配合,谩骂是少不了的,甚至有人打我们,更糟的是有人从楼上扔玻璃瓶砸我们。”
据他介绍, 127名保洁员中只要有一位环卫工人请假,他就要到该环卫工人负责的垃圾点去收垃圾,有时候碰到垃圾散落的卫生死角,就自己动手铲上车。春节有些工人请假,他就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顶替请假的工人上门收取垃圾。
在覃如光的影响下,科室的其他管理人员也主动上门收取垃圾。有一次, 有2名环卫工人请假、4名环卫工人因事辞职,科室的13人全部出动收垃圾,因为每位人员还有别的办公任务,为了更快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科里2人分成一组顶替一名环卫工人到分包的街道收垃圾。
2001年和2006年,覃如光被评为我市建设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曾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我市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傅琦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