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建大桥容易多了,有技术,有资金,两三年甚至一年多就可以建成一座了,不像柳江大桥,经历那么多坎坷,历时26年才建成”
柳江绕城而过,是抚育龙城儿女的母亲河,但同时,它也是阻隔柳江两岸交通的“天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是柳州人千百年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直到1968年12月26日才真正成为现实:那一天,柳州市区第一座公路大桥——柳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柳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全部使用国产高强钢丝的第一座T型悬臂加吊梁体系的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坎坷:从立项到建成历时26年
“现在建大桥容易多了,有技术,有资金,两三年甚至一年多就可以建成一座了,不像柳江大桥那样,经历那么长时间、那么坎坷才建成。”
时任柳江大桥指挥部技术员、今年75岁的吴润富老人告诉记者,柳江大桥从立项到建成历时26年:早在1942年1月,当时的柳州市政建设委员会就成立了桥工处来筹办建桥事宜,将全市所有城基公地标卖筹款,还雇请广西桥梁勘探队测量,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1958年,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捐款等社会赞助活动,筹得捐款200多万元。随后成立柳州大桥筹建处,按连续钢桁架结构桥型方案施工,于1959年将水中2个双柱式桥墩建出水面,当时因需3700吨大型进口钢材无法解决而停工。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有关设计单位又设计出数个桥型方案,因中间桥墩地质差等原因未能采用。
“1960年,曾经有苏联专家来看过,说你们要在柳江上建大桥,得请波兰的地质专家、匈牙利的悬空专家,口气挺吓人的。”提起往事,吴润富老人感叹说,在柳江上建公路大桥的路一直太坎坷。
难度大:建桥墩采用了“钻孔插钢轨方案”
直到1964年12月,国家计委、建工部才批复同意在原桥址上修建120米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型悬臂加吊梁的桥型方案。
“这种桥的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可以说是难度大,干扰多啊。”
设计单位是直属建工部的华东市政设计院,施工单位是上海基础公司。当时在柳州市市政工程处当技术员的吴润富也来到了大桥指挥部工作。
“我们是1965年开始进场设计的,当时我们对这种桥一无所知,也没什么资料,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很多,指挥部里整理争论很激烈。”
1966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时,很多数据还是无法解决。“我们是边施工边设计。”
后来,建工部又派了西南给排水设计院来和我们一起研究,花了22万元,做了一个1:1的桥墩和桥梁实体模型实验取得科学数据,运用到大桥建设的工程上去。
“柳江大桥建设难度最大的是2号桥墩的施工,这个桥墩处在柳江中心的主河槽上,按68米水位标高,南面水深22米,北面18米,南北倾斜22度,桥墩的基础面积为14×28米。”
说起桥墩建设的往事, 吴润富老人仍记忆犹新:原来设计为沉箱施工,但因坑斜的岩面,没有办法抽干水来打混凝土而被否定。后改为沉井浇水下混凝土,设计要求把倾斜面炸开成阶梯,当时施工单位不具备水下爆破技术,无法实现这一设计要求。指挥部召集柳铁、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等区内外的有关专家来出谋划策,搞了1个多月。
“最后我提出的‘钻孔插钢轨的方案’得到采纳。”
于是在水下的岩石上钻了32个、每个深1.5米的孔,2根钢轨并成一体插进孔里。然后用军用道梁在水下四周围起,装上木板,有空隙的地方就用麻袋装沙石来填实。之后用导管将混凝土送到岩面上,派潜水员潜下水去将导管底部的铆钉割断,水面上的机械将导管慢慢抽起放出混凝土。在进行2号桥墩混凝土浇筑时,区卫校派出六七十名学生参加施工,一直干了53个小时,才把桥墩打出水面。
吴老回忆说,在进行北面1号桥墩施工时,也碰到了周折:
“那时正好是洪水季节,计划在(1966年)6月22日打水下混凝土,我提出最好不要在洪水期搞1号墩,先进行南面的3号桥墩施工。但领导喊出‘洪水上一尺,干劲高一丈’的口号,要与洪水斗,坚决要进行1号墩的水下混凝土施工。于是清理基础,花了8万元准备了8条船,只待日期一到便动手。当月20日洪水来了,泡进沙街1米多,船被洪水推到柳州饭店才被捞起,进行1号桥墩施工的计划由此泡了汤。”
中途差点被改建
T型悬臂加吊梁体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在当时是属于先进的技术,也是世界上第十二座这样的大桥。“文革”开始后,这个桥差点被改建。
“当时有人说要把它改为双曲拱桥,有人说把桥宽从20米改为15米就够了;有人还批判我们建这个桥是捡洋人的拐棍,是洋人的第十二代孝子贤孙。”
由于种种阻力,大桥停工了26天。
“直到1966年8月4日,传来了南宁一座双曲拱桥垮塌、死伤30多人的消息,我们指挥部才决定继续T型悬臂加吊梁体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方案。”
吴润富连夜和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去到施工单位,让他们把车票退了:“当时因为准备建双曲拱桥了,上海来的施工单位的人员都已经准备撤退了,设备都已经运到车站了,准备5号就走了。”
于是,柳江大桥又得以继续开工。
“没多久,大桥指挥部总指挥、办公室主任等有职务的领导都陆续被抓去批斗,只剩下我们一些技术人员,我们就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革委会,大家推选我做总指挥,当了一个多月,1966年的11月,军代表来了以后,我就不当了,还是做我的技术员。”
尽管还在“文革”中,但之后的建设就比较顺利了。
“虽然有两派的斗争,但也许是大家都希望柳江大桥能够早日建好通车,所以后来的建设没怎么受到冲击了。”
历尽坎坷终于建成
经过两年9个月的艰苦奋战,耗用国产钢材1515吨,水泥6081吨,耗资727.52万元的柳江大桥终于飞架在柳江河上,将柳江两岸紧密连在一起,成了柳州市区内的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
“其实1968年10月就已经建好可以让人走了,但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直推到12月26日才宣布完工并举行剪彩仪式。”
从1968年12月26日柳江大桥通车至今,40年来,柳江上已经建好和在建的各种类型的跨江大桥共有14座,近期内还将建设鹧鸪江大桥、文惠桥子桥、广雅大桥和白露大桥等4座。一座座大桥,为柳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方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乘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