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通过沼气项目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大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出一条“家居清洁化,农业无虫害化,村庄生态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2002年以来,已建成沼气池20180个,占全县农户的25%,10万农民从沼气工程中每年可获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500多万元。
针对石山面积多、水土流失多、库区移民后靠安置多、贫困人口多的县情,该县提出封山育林、改燃节柴、退耕还林、红水河生态治理、链式农业经济等措施,采取“财政补一点、部门扶一点、农户筹一点”的办法,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农民用顺口溜道出建沼气池的好处:“沼气进庭院,环境大改变;收入有增加,生活大变样。”过去在大化农村,每户农家一年要烧掉5000公斤左右的木柴,同时每户要有1个强壮劳力才能上山砍柴运柴,这山砍到那山,既辛苦又破坏生态,得不偿失。农户建了沼气池,省柴省钱省劳力。在大化镇达悟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60%以上,年人均增收250元,同时80%以上劳力出外打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3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890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为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该县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广猪——沼——果、蔬、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做到“三增”(增肥、增产、增收)、“两减少”(减投资、减虫害)、“一净化”(净化庭院)。大化镇弄着屯40户移民基本上每户一沼,农民以牲畜、家禽粪为原料制造沼气,用沼气生火做饭、烧水、照明,用沼渣来养树肥苗,用沼液来喂猪喂鱼,一年节约开支2000元以上,同时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经营。有关部门还积极组织农户以“一池”带动“六改”(改厨、改栏、改厕、改房、改水、改路),并在吉善、古感等6个村开展生态小康文明示范村建设,引导农民改变生活观念、改变精神面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该县每年举行沼气技术培训班1至2期,累计培训600多人,以技术人员牵动“一户带一屯、一屯带一树”的发展方式,逐年提高沼气普及率,推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富民工程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