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奏曲”
——江州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综述
农业,探索出了 “蔗—牛—菇”等独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工业,引入循环经济新理念,构建生态糖业发展新平台;生态林业、生态能源……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让江州区的天更蓝、水更清。
从2002年起,历经数年的创建,江州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由此在今年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其核心是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使社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江州区是典型的农业区,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带来高消耗低收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结果。因此,江州区把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建设富裕江州、和谐江州,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2002年,经批准,江州区(原崇左县)成为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列入2007年按国家三类地区标准验收的试点之一。从2003年起,江州区重点实施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恢复和重建、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
创建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江州区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条件,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产业优势,做强做大蔗糖支柱产业,开发蔗糖综合利用产业,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产业,重点发展本地资源优势项目。
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江州区新和镇上询屯养羊小区,是我市首家实行黑山羊全圈养的养羊小区。正在给山羊喂甘蔗梢叶的苏姓村民告诉记者,“家里养了40多只羊,圈养羊比放牧羊能提前出栏6个月以上,一年繁殖20多只,可获利一两万元。”市环保局江州分局局长麻建雄也介绍道,采用舍饲圈养山羊,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改变传统养羊方式,由粗放管理逐步向高效规模饲养方向发展,使用青贮过的甘蔗尾叶(梢)养羊,成本降低50%以上,产肉率进一步提高。而且甘蔗尾叶(梢)经羊过腹后还田,增强了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
上询屯实施的农区规模舍饲圈养山羊示范项目,只是江州区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一个项目。
几年来,江州区坚持用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推广“蔗—牛—菇”、“沼气—种植—养殖”三位一体、“蔗+瓜”套种、“菜—稻—菜”轮作等生态农业模式,以“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建立高产高效甘蔗、无公害蔬菜、木薯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展中草药、亚热带水果、西番莲种植,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同时,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以南宁正大崇左分公司为龙头,在城区周边发展20户以上的标准化养鸡专业户;以天添乳品厂为龙头,兴建水奶牛养殖小区,在新和镇下询建立水奶牛养殖基地;在新和镇上询建立山羊养殖基地,实施山羊示范圈养。在水口湖、黑水河一带建立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促进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蔗糖业是江州区的优势产业,但由于产业单一,也构成了发展的多重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入循环经济新理念和思路,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江州区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始终贯穿循环经济这一理念,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形成别具特色的生态工业。
江州区通过技术改造,做强做精制糖业,使四家糖厂生产规模由原来的总日榨能力2.1万吨扩大到4.5万吨。同时抓好糖业综合资源利用项目建设。江州区每个榨季有100万吨的甘蔗渣,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设了年产9.5万吨文化纸的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左江蔗渣板厂、恒达蔗渣板有限公司。利用废糖蜜生产酒精、醋酸乙酯、酵母,启动建设了丰泽和凯源醋酸乙酯项目、安琪酵母项目和湘桂酵母项目。利用滤泥制造复合肥,建设了广西崇左市湘桂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生态肥料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提高蔗糖产业的综合利用率,又实现了蔗糖产业的延伸。
此外,引导工业企业配套清洁生产设施,制糖行业引进了国外一批成熟技术,如真空无滤布吸滤机、硫熏中和器、印度新型喷射冷凝器等治理技术,使企业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其中,2006年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经委、自治区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获得自治区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称号,成为全区首批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2家制糖企业之一。2007年,清洁生产在崇左市制糖企业中全面推开,并成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崇左市湘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也已启动。
记者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废水末端处理系统对记者尤具吸引力。原来又黑又臭的废水经过系统处理后,变清且无异味。在出水口,记者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幕。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厂长潘前光告诉记者,该公司去年实施的这套废水末端处理系统,投资约1200万元,采用世界先进的氧化沟处理技术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二时段一级标准。
通过工业布局的调整优化,江州区形成了制糖、造纸、淀粉、建材、酒精等多种工业产业互动互进的发展格局,构建了循环经济框架,促进了工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系列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让江州区的天更蓝、水更清。
江州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2006年江州区森林覆盖率达41.86%,石山绿化率达97.96%。在开发建设中,严禁乱砍滥伐乱采和毁林开荒,通过退耕还林、矿山复垦和土地整理等生态项目建设,退化土壤治理率达71.1%,矿山复垦率达34.15%。
在实施生态能源工程中,江州区把沼气池建设作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重点来抓,沼气池入户率达51.7%,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点遍及各村屯;推广使用生物能源,辖区内四家糖厂全部实施了煤改蔗渣工程,用蔗渣髓取代燃煤,每年减少燃煤量25万吨;六家淀粉厂建设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产生的沼气用作锅炉燃料,每年节约用煤30%;城镇居民使用液化气率达97%;建成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项目横龙水电站和先锋水电站,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水电农村中级电气化县(区)验收。
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也上新水平。江州区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使崇左生态公园逐渐成为一个集野外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基地和青少年科普、环保自然教育的成功范本。左江斜塔、石景林、左江风光等被列入广西“中越边关风情游”和国家级左江花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驮卢镇的龙舟节、左州镇的金山花炮节等生态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城乡环境基础工程的实施,更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江州区为此荣获崇左市第一届市容“花山杯”竞赛一等奖。
目前,江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境内主要河流左江、黑水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标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
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州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梁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