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覃塘区吹响村道硬化“集结号”


2009/1/8 18:07:39   来源:贵港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上月26日,在覃塘区樟木乡中塘村上钟至良古的村道硬化施工现场,上钟、良古两屯300多名义务投工投劳的村民看到发家致富的水泥路在逐步向自家门口延伸,显得干劲十足,使出浑身力气抬石、夯基、砌石、拌浆等,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覃塘区开展村村通水泥路大会战的一个缩影。

    覃塘区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正为水泥路面作保养的石卡镇村民李志灵告诉笔者,以前,他们村路面全是黄泥,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连后驱动农用车都无法行走,只能靠肩挑的办法来运输农副产品。针对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该区把村村通水泥路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在积极争取上级修路资金的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受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去年以来,该区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2900万元,竣工村道硬化工程31条,开工建设6条,总长达200公里。今年2月工程全部竣工后,该区基本上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惠及全区农村八成以上人口。

   为确保群众集资上来的修路资金用得好,用得明白,该区创新民主理财方式,引导群众成立村水泥路建路领导小组,由受益群众推选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热心村公益事业的群众组成,下设出纳、会计等理财小组。村民把集资上来的修路款直接汇到乡镇财政所的核算中心,理财小组只管账目,村、乡干部不参与财务管理,实行钱账分离。理财小组根据收支情况,定期向村民公布集资款的收入、去向用途,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消除了群众猜疑,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干群矛盾,增强了群众捐款修路的积极性。2008年以前,山北乡10多个行政村没有一寸水泥路,群众虽有硬化村道的愿望,但总是担心修路款被挪作它用,每次村干部动员村民捐款修路时,村民都不愿把钱交给村干部。去年初,该乡各村都成立了村修路领导小组,由村民选举信得过的村民管账,修路款则交到乡财政部门设立的专门账户集中保管。该乡二龙村70多岁的苏阿婆以前总是让上门收修路款的村干部吃“闭门羹”,而去年她却主动把自己存下的800多元棺材钱亲自交给了修路小组。“把修路钱交给信得过的人,一分一厘都用在修路上,这下我就放心了。”她说。就这样,该村30多万元的集资款仅用20多天就全部筹集到位。到目前为止,山北乡群众共集资100多万元,修建村道9条30多公里。

   为了节省有限的修路资金,许多村民在无偿出让修路被占用的土地的同时,还义务到施工一线帮忙,就连中午饭也带到工地上吃。在修建樟木乡沙村至六排屯水泥路时,占用的近16亩土地全部是群众无偿出让,没有一名群众提出补偿要求。沙村特困户黄信仅有的0.5亩水田被占用后,当村建路领导小组提出要给他3000元补助时,他一分钱补偿也不要。在该条村道施工现场,每天都有200多名男女老少奋战在施工一线,他们的中午饭基本上是家中的小孩带到工地的。当了解到工地缺少建筑材料时,有的群众甚至还把自家准备建房用的沙石先用于修路。由于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该村3.4公里的村道只花了47万元,工期仅用1个月,节约资金近20万元。

    村道硬化的实施,改变了村民群众“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方便了群众出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今,在覃塘区广阔的农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修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张顺勇  黄闯田)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