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早上7时,覃塘区覃塘镇六务村张志达把106公斤香葱拉到村旁的农贸市场,批发给在此等候收购的徐老板,乐呵呵回家干农活去了。
至8时,笔者估算,在这市场进进出出的就有300余名农民,他们多是运来莲藕、胡萝卜等农产品,批发给坐地收购商后,再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进村屯市场建设,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全镇15个村均建有农贸市场,80%的屯有了农产品交易点。今年这些农贸市场、交易点农产品成交量达11.3万吨,占全镇农产品成交量的八成左右。”覃塘区覃塘镇党委书记何辉向笔者介绍了当地村屯市场的发展情况。
搞活流通 该镇利用各村各屯土壤、气候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特色农业,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村屯市场的建立,既顺应了这种发展格局,又利于客商坐地收购。对此,谷罗村的葱农深有体会。先前,他们都是把香葱拉到镇上的农贸市场摆卖,价格波动大,有时还卖不出去。有了村屯市场后,收购商一见到市场利好,就给几个种植大户打电话,一呼百应,葱农就把产品拉来了。今年,该村的香葱还转销到美国等地,平均价格成倍增长,全村种葱面积也增加了近千亩。
村屯市场也让覃塘镇的茶农乐开了颜。每天上午10时左右,千余名茶农把一大早采到的鲜茶送到附近的收购点一秤了事,再也不用跑圩镇市场了,不仅省了工时,还保证了质量,每亩茶园收入也增两成左右。
入冬以来,龙岭村农贸市场每天均有二至五辆卡车到村市场运走莲藕,藕农不仅省时省力,收入也增长了30%以上。 有了村屯市场,往年农民秋收过后就成群结队拉车到圩镇卖粮的现象不见了踪影。群众普遍反映,今年秋粮食得价,大都由村里的经纪人或收购商整车收购去了。
便利群众 12月7日,在姚山村农贸市场上,正在买菜的廖老伯告诉笔者,他家里只有两个老人和3个在校读书的孙子,平时要干农活,没有时间到五公里外的圩镇赶圩,他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市场买点猪肉、豆腐回家。“我们都喜欢到这个农家店买生产、生活用品,一是因为这店有政府补贴,有人监管,质量有保障,价格也公道;二是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店家也不敢坑人。”廖老伯指着附近的一家农家店兴奋地说。
市水泥厂附近潘塘村的黄大婶,也是村屯市场的受益者。她每天都到村旁的市场卖自家种的蔬菜。因其种菜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菜味清纯软香,不到半小时蔬菜就被工厂职工抢购一空,每天有30元左右的现金入袋。
据了解,通过政府引导、补贴,覃塘镇每个村市场均建起了一家以上农家店,年销售生产生活用品占全镇销售总量的八成多;九成农民均从村屯市场购买肉类、豆制品;每天有2000多名农民到村屯市场出售自己的果蔬等农产品。 培育能人 村屯市场为农民开启了致富之门,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催生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今年6月3日,覃塘区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成立并投入商业运作。该社采用现金与土地实物投资入股、盈余按股分红方式,专事木瓜产业化生产与经营。目前,该社拥有木瓜基地1100亩,股东7人,社员169名。
——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让一批人“洗脚上田”。谷罗村吴三立指导葱农实施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往欧美等地。王志凡等11名经纪人分别与区内外8家罐头厂家订立长期供销合同,促进当地马蹄初加工迅速发展。目前,覃塘镇共活跃着273人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比去年增长31%。836名小商小贩也扎根村屯市场,专营鱼肉、瓜果、小吃等小生意,靠良好信誉、薄利多销在家乡闯出了一片小天地。
——培植种养大户,加快土地流转。由于看好村屯市场的优势,虽经受到年初冰冻灾害天气的重创,李达昌、韦德旺等8名经济能人今年还果断承包了该镇5600亩水田种植果蔗。面对当前猪肉市场价格下滑,黄业创等7名村民信心不减,于最近先后建立起了5个规模养殖场,年计划出栏肉猪1.6万头。目前,覃塘镇共有种养大户286户,土地流转面积7740亩,为周边3400名农民提供了劳务机会,比去年同期均增3成以上。覃伟 郑志光 陆耀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