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兴口岸,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北仑河、中越友谊大桥,还有繁华喧闹的新华街和斜插在临街民宅窗口的迎风飘扬的国旗,还有狭长的中山路、解放路上密布的售卖各色越南货品和缅甸玉器的大小商铺。
每天,中越两国的边民从东兴口岸联检综合大楼匆忙进出,穿梭于界河两边繁华的街市上,忙碌着一笔笔边境贸易。来自中国或越南的游客以这里作为起点,开始一次充满异国情调的边境之旅。
改造口岸提升形象迫在眉睫
上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正常化后,这个昔日被称为“小香港”的边境口岸城市迎来了商贸、旅游的空前繁荣,东兴口岸跃升为中越边境最繁忙的口岸,出入境人数最多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中国与越南,中国与东盟,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在这里对接、交换和融合,东兴更是成为中国走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
然而,东兴作为国家一类口岸,目前口岸周边的现状与中国在世界中的形象极不相适应。由于东兴口岸位于旧城区,口岸查验区域被周边杂乱无章的老宅新楼包围在一个十分窄小的空间里,没有人员货物集散地,出入境候检车辆只能停在中越北仑河桥面上,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延缓了通关。东兴口岸办主任何恒廷说,改造建设东兴口岸,不断完善东兴口岸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扩大开放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塑造国门新形象的需要,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必须把东兴口岸建设成一个交通顺畅、功能完善、形象庄严的国家口岸,提升国门形象。”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视察东兴时也明确指示。
为此,继2007年对口岸联检综合楼以及查验设备进行一期改造后,实施东兴口岸二期改造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了自治区和我市重点建设项目。
东兴口岸二期改造工程的序幕随之拉开。
改造后口岸区扩大近一倍
口岸改造工程的项目业主——东兴市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谢宗新介绍,东兴口岸二期改造工程项目主要对口岸后面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建设内容包括:国门广场、国门通道、高层安置公寓楼、地下停车场及广场的绿化亮化设施等,改造后的口岸区域将从原来的2.6公顷拓展为5公顷。
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5.24亿元,拆除旧房5.806万平方米,需搬迁250多户,需拆迁补偿安置资金2.8亿多元,是东兴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建设投资项目。项目计划今年6月全面完成拆迁工作,7月全面动工建设,2011年竣工投入使用。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地方自筹、国家扶持和社会融资三方面解决。目前,已到位资金2.7亿元,拆迁协议总额已达1.9亿元。 东兴市副市长冼诗咏告诉记者,口岸改造二期工程方案曾经十易其稿,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老房子拆与不拆的问题。新华路口的建设是否一步到位、有180多年历史的关帝庙如何处置、新建筑群应如何体现国家形象等问题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和筛选后,才最终确定保留中山路北面的部分老房子作为历史的见证,下一步将对这些老房子进行整修维护;另选一地,将关帝庙整体迁移至新址;新华路口的定位以人流为主,考虑交通方面的原因,将一步到位,按照国际大通道、迈向东盟第一城的高规格、高标准来建设。
何恒廷介绍,口岸改造二期工程以中越友谊大桥为轴线、新华路为主干道、口岸广场为中心,通过拆除口岸三角地内的缺乏文脉的原民用建筑,代之以一个集交通集散、旅游商贸、市民休闲的立体多功能国门广场。广场的一侧是半围合的高层商住楼,另一侧是口岸查验大楼,独特的场所感和多层次的空间渗透将形成无限深远的感觉,进一步加强国门区域无限威严的气氛。改造中还将开辟一条从国门到东兴市区与新华路交会的景观大道,在与新华路交汇处设置交通转盘,建立景观节点,形成了从国门到东兴市区的景观对景,延长从国门进入东兴的景观带,塑造宏伟、严肃、庄重的国门景观空间,使国门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国门形象得到提升。 据了解,改造后的口岸区将实现人货分流。车辆可通过新华路或沿江大道行驶到广场东侧,行人通过广场便捷地进入候检综合楼,通过候检大厅办理出境手续。商业城地下停车场可满足车辆的停放。而新华路与国门通道的连接将通过建设引桥解决,入境人员经过关检后,可通过引桥向广场集散分流,从而避免进、出境人员线路相互交叉的现象。
百姓期待改造早日完成
对于国门改造,老百姓更多的是以实际行动默默支持,同时充满着期待。
问及口岸区的老街坊,大家对政府的改造决策深表赞同与支持,均认为口岸改造后,国门形象更突出,环境更美观,居家更舒适,并将带来更多的商机、人流、物流、资金流,于政府、于个人都是一件大好事,希望政府加快项目推进,早改早好。 冼诗咏说,改造的区域是东兴的发源地,很多被拆迁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房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无不浸透着他们对家园的深厚情感。甚至在战争年代,他们为保家卫国,都坚持不走,守在这里。现在,口岸改造需要拆除他们的房屋,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二话不说,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让人感动,“老百姓太好了!”
在口岸改造办,郑宪友站在新华路商住楼分配规划图前,一脸满足地看着自己选中的宅基地说,口岸区域是东兴经济的龙头,对整个东兴经济的拉动非常大,可以预想得到:口岸改造后,这里的环境会更漂亮,生意会更好做,房价会更升值,我们被拆迁户得到的实惠会更多,所以新规划的62栋新华路商住楼很快就被选完了。“无论从大局着想,还是从长远着想,我们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口岸改造。对拆迁补偿工作也很满意。”他还说服自己的几个兄弟签了拆迁协议。
新华路沿街近十户人家已经是第二次经历拆迁了,但他们却非常积极配合支持政府的拆迁工作。1999年,由于口岸发展需要,东兴市政府对新华路进行拓宽改造,由三、五米拓宽到二十米,拆迁户们享受到了道路拓宽带来的经济效益。86岁的彭老伯原来就有两间临街铺面, 1999年拆迁前,他的铺面租金一间一个月只有1000元,道路拓宽后,租金涨到了3000元左右,因此,尝到了甜头的他在这次拆迁中第一个签订了拆迁协议。
新华路86号的被拆迁户后代温日强在改造项目动员大会上动情地说:“去年10月政府组织我们二十多户老街坊到珠海拱北口岸参观,看到那里口岸广场开阔美观、边检大楼庄严气派、八方商贾云集。回来再看看我们东兴口岸,道路狭窄、房屋凌乱残破,太丢我们东兴人的面子了,太丢国家的面子了。虽然心里舍不得,但像这样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他在第一时间与政府签订了拆迁协议。
拆迁工作得到了很多海外华侨的支持。麦氏三兄弟出生在越南,后移居美国,听说家乡祖屋因口岸改造需要拆迁,为了顺利办理拆迁手续,他们先飞往越南办理出生证明,再飞回美国办理相关认证手续,最后回到东兴办理拆迁手续。他们满意地说:“虽然身在海外,但我们绝对支持家乡的建设,希望国门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体现大国风范!”(曾冰 聂晓珂 梁月红 王春玲 黄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