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侯公园目前正在进行改造,许多市民不知道,园内著名文物景点柳侯祠,也在按照清代建筑规模进行维修和恢复。
据了解,柳侯祠清代建筑群恢复及周边地区改造工程,北起友谊路,南至文惠桥,东到弯塘路,西为解放北路,总占地面积约14公顷,整个工程概算总投资2100多万元。改建后的公园定位为以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突出柳宗元文化,兼顾休闲、游乐等功能的纪念性文化休闲公园。
柳侯祠的前世今生
柳侯祠始建于唐长庆2年(公元822年),是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州刺史柳宗元的祀庙。原名罗池庙,后改称柳侯祠。柳宗元生前仕途失意,但死后却有哀荣,不仅追封为侯,而且祀庙也越建越好,到清代时规模最盛。当时的建筑包括柳侯祠及附属建筑——柳宗元衣冠冢、柑香厅、罗池、贤良祠、讲堂、山长住房、斋房、回廊、院门等。
现存柳侯祠为清代晚期建筑风貌,占地面积2298平方米,分前殿、中殿、后殿三进。附属建筑只有柳宗元衣冠冢、柑香厅和罗池,规模仅为原来的1/6。1963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们认为,如今的柳侯祠规模太小,不能与柳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相匹配。且因设施陈旧及受环境制约,公园本身也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经当地文史学者及政协委员多次上书,柳州市政府决定对公园进行改造,将动物园迁出,斥巨资将柳侯祠西面一片居民区拆除,按照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版《柳州府志》的记载进行规划,恢复柳侯祠及附属建筑,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纪念性文化休闲公园。
古祠“变身”别有韵味
柳侯祠主体建筑的修缮,是本次工程的重中之重。由于高温和潮湿气候的影响,柳侯祠木构件及牌匾楹联上面文字的油彩已老化褪色,仪门和中殿一些木结构蚁蛀严重。专业人员除尘去垢后,对裂缝进行修补,重新上漆,牌匾上的字也用金墨按原来笔画重新描绘上色。被蚁蛀的柱子木条也已更换,并刷了和原来相同颜色的漆面。此外,在大门的两侧盖起了两间厢房,用特制青砖砌清水墙,以和柳侯祠原有风貌保持协调统一。大门外是一堵古朴的青砖影壁,墙头挑檐,覆以小青瓦。
按照清代规模和样式恢复的柳侯祠附属建筑,也非常引人注目。动物园搬走后,罗池的北面建起了一个幽雅的四合院,那是山长住房,两侧则是斋房。柳州市博物馆负责人解释说:“山长住房其实是开元寺主持的住所。古代柳侯祠一直由开元寺僧人打理。”山长住房和斋房主体结构已完成。斋房、展厅对称布置,整个院落庄重大方又错落有致。该建筑前方,罗池碧水盈盈,门前古树婆娑,碑廊沿墙曲折布置,步移景易。
讲堂与贤良祠在罗池西面,已于10月底开工,平面布局紧凑。按照清代柳州府志记载,设在柳侯祠旁的柳江书院,讲堂处在两建筑之间,周围茂林修竹,罗池印月,清雅至极。书院是柳州州学所在,昔日柳州学子的琅琅书声与柳侯祠的暮鼓晨钟相伴,书香随清风远播。
贤良祠其实是为纪念另一位唐代名士刘蕡而建。刘蕡和柳宗元一样,也是被贬到柳州来的正直学者。柳学专家谢汉强先生介绍:“贤良祠始建于宋代,原在西关,也就是今天的黄村。明万历年间,迁建到柳侯祠,被称做唐二贤祠,一直受当地百姓祭祀。徐霞客到柳州时,曾去过好几次唐二贤祠,并将此写进了他的游记。”
贤良祠与讲堂通过一个院门相连,有相对独立的小院,青砖青瓦,门窗花格、屋脊等均参照柳侯祠原有建筑式样,色彩风貌与原柳侯祠融为一体,朴素典雅。柑香厅的整治维修也正在抓紧进行,罗池池壁现用青石重砌。
除了恢复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外,建设单位还新建了碑廊、柳柳阁、思柳亭,福民桥、柳荫桥等新建筑,以纪念柳宗元,丰富柳学文化的内容。
六大景区各有精彩
这个专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公园,拟分为人文景观区、历史纪念区、柳侯祠清代建筑景观区、山水园林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柳文寓景”景区。
人文景观区包括原有的柳侯祠建筑牌楼、柳宗元像,作为柳侯祠清代建筑群恢复及周边地区改造工程的外延,通过铺地和周边小品的设置,体现柳宗元文化。公园内原有的柳州解放纪念碑和音乐厅,构成历史纪念区。人工湖和周边绿地进行改造及功能整合后,还将增加一个水榭———宗元茶室,作为园林休闲区的主要内容。公园北门入口处则是儿童游乐区。
“柳文寓景”景区是公园内的一大亮点设计。在公园的中部,设计者从柳宗元文集中挑选了8篇文章,以园林景物的形式布置,将植物景观和历史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据了解,届时游客可在这片区域看到,草坪北端有一孤松傲然挺立于巨石之上。柳宗元在一首诗中曾自比孤松,万千感慨。今人将诗刻于石上,赏松观石,追思柳侯。草坪中的一条弯曲小路,树影疏斜,路面上全是用石块铺成的落叶图案,以营造柳刺史《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意境。这样雅致的景色随处入眼。
据了解,柳侯祠的维修及清代建筑群恢复和周边地区的改造工程,目前已完工2/3,建设者们眼下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在来年春节时让广大市民看到面貌一新的柳侯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