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幅员面积5300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72.67亿元。遂宁钟灵毓秀,山川秀美,自然资源丰富,商贸繁荣,自古以来为川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和小成都之美誉。千百年来,巴蜀文化交融,孕育了“文贤之邦”。陈子昂开初唐一代诗风,一代名臣张鹏翮,“蜀中诗人之冠”张船山,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明代礼部尚书席书,兵部尚书吕大器,著名女诗人黄娥,现代国画大师孙竹篱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洒下了浓墨重彩。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留下了“香林德水”的匾额。宋瓷博物馆窖藏宋瓷、新打造的“中国死海”享誉中外。建市以来,历届遂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肩负探索丘区发展路子,积极推进“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兴市”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西部水都、观音故里”品牌,努力把遂宁建设成为四川省重要交通枢纽、川中商贸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穿城涪江,缺乏治理,山水古城秀水失色
遂宁城区西、东分别有涪江、渠河穿城而过,东傍船山,具有山水城市的本底。但由于缺乏治理,2003年以前,涪江两岸仅有一道防洪堤,周边道路坑洼,建筑杂乱破旧。江面20余艘经营性茶船的业主及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各类垃圾任意倾倒涪江,导致原本洁净的江面飘浮物成堆,岸边垃圾暴露堆放。再加上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岸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企业,由于排污设施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涪江,涪江流域水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河水混浊不堪,岸边杂草丛生。此外,沿江两岸的“城中村”聚集了上万失地农村人口,每年雨季、汛期,涪江岛屿猫儿洲上的居民几乎户户进水,给人民群众造成了相当大的财产损失。涪江不再对遂宁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也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需求,蜕化为城市发展前进的拦路石。
果断决策,远瞩规划,营造生态景观
遂宁市委书记崔保华、市长胡昌升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下决心举全市之力,开展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的“五创”联动,实施了遂宁涪江(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城市环境改造、建设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一)科学决策。加快治理城区河流水系,不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彻底改善人居条件的迫切要求。实施涪江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独特城市品牌,已经迫在眉睫。2003年底,遂宁市委、市政府立足遂宁自身城市发展实际,做出了全面启动涪江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决心用3年~5年的时间,实施涪江城区段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打造独具生态园林特色的景区化城市。
(二)规划优先。坚持规划先行,遂宁市先后编制了涪江遂宁段防洪一期工程规划、城市风貌规划、过军渡亲水岸线规划、遂宁中国观音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性规划等相关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规划的大手笔,造就城市建设的大动作,促进城市面貌的大发展。文化为根、山水为魂、古今辉映、生态园林的城市建设思路托显出全新的城市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演绎,是遂宁市委、市政府“富民强市”战略的具体体现。
(三)全面整治。涪江遂宁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从2003年底开始动工,累计投入资金12.23亿元。涉及沿江两岸旧房拆迁、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市政设施完善和园林景观建设,北起石溪壕,南至过军渡水利枢纽,全长13.5公里。其中,一期工程北起通德桥,南至通灵桥,总长5.27公里。他们投巨资修建了集防洪、发电为一体的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2006年12月28日下闸蓄水,正常畜水位275.5米,总库容量8000万立方米。新建涪江犀牛古渡客运码头、南强综合码头各1个,新增两岸防洪堤41公里。据统计,拆迁猫儿洲居民2000余户,拆除沿江两岸旧房面积50万平方米。遂宁市委、市政府通过购买开发房、退出道路红线就地重建、货币补偿等形式安置拆迁居民,使拆迁居民的住房质量和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全部拆除、取缔涪江的经营性茶船21艘,各类砂石生产、加工企业52户;取消沿江两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污口20余个,每天直排入涪江的污染水1.2万吨全部得以规范处理,按标排放;整治河道5公里,清理阻碍泄洪安全的砂石44万立方米;新改扩建桥梁2座;新建休闲广场1个;植树43万余株,种植景观绿地13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雨污管道10.5公里。
水城交融,特色彰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涪江遂宁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集交通、排污、防洪、排涝、避震、休闲六大功能于一体,它的全面完工,拉动了沿线建筑房地产业、餐饮娱乐业、休闲旅游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如今,遂宁城区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水在城中、城在水里、水城相映。过军渡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14.8平方公里的观音湖坐落城区中心,烟波浩渺;同期整治后的渠河、联盟河如绿绸绕城流淌,形成了“西部水都”的独特景观。在建市20周年影响全市人民生活的10件大事评选活动中,该项工程高居第二名。这项民生工程通过以水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整治,已成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典范。
(一)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综合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随着过军渡下闸蓄水,一个靓丽迷人的遂宁“外滩”呈现在世人面前,水映着城,城依着水,呈现出“两山、三水”拥一城的优美风景。如画旗山横亘城区东部,绿色屏障卧龙山森林公园西边壁立,观音湖碧波荡漾,联盟河婀娜多姿,渠河生态长廊十里绵延,犹如两枚无瑕碧玉被两条“绿龙”、“三条玉带”交融相拥,城即景,景即城。随着近两年遂宁市“五创”联动的深入开展,各项主要城市指标均位居省内地、市、州前列。遂宁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观音文化之乡等称号。“宜居遂宁、宜业遂宁、宜游遂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城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增强了防洪排涝防灾能力。对涪江遂宁城区段的综合治理,完善了城市排污系统,使整个遂宁城区的城市生态、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供水、居民用水、农田灌溉、城市防洪、排涝得到有力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大地震导致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流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灾,而遂宁的主要饮用水源未受到影响,洪峰也从遂宁城区安全过渡,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涪江遂宁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尤其是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形成的城市湖泊——观音湖,对涪江中、下游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此外13万余平方米的休闲景观带可容纳近3万人避灾,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成为城区居民抗震避灾的主要场所。
(三)极大地改善了遂宁交通状况。新建的滨江路总计投资9200万元,2004年底建成通车,总长5.27公里,宽24米~60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它的建成打通了连接城市东西方向的道路,全面形成市城区“八纵十横”道路网络体系,彻底改变了该区域道路交通状况,形成了通达性强的路网结构,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滨江路标志标线完善,行车指示完整,交通流畅,曾经的烂泥路变成了如今的康庄大道。
(四)拉动了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业、休闲旅游业的大发展。2003年前,沿线房地产业极不景气,商品房大量积压。目前,沿线房价陡升,积压房一售而空,房价由原来700元~800元/平方米猛增至2500元~2800元/平方米,高层建筑、高档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工建设。仅2006年开发建设项目配套费收益达2000多万元;集“城市公共游憩、观音慈善文化体验、高端养生度假、商务休闲、特色运动体验”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性、生态性、体验型的综合性湖泊旅游休闲度假地——观音湖,为遂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活力;投资近3亿元打造出的1500米长的遂宁滨江路美食一条街,已入驻105家国内知名餐饮企业,2007年营业额高达7300余万元,实现税收427.9万元,占全市同行业收入的4.1%,同比增长14.6倍。
创新运作,特色建造,探索城市建设新路
涪江遂宁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探索出了西部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路子。整治工程不局限于治水、修路、造景观等基本层面,统筹了城市功能的完善配套。以观音湖为中心形成的一衣带水、辐射周边的城市功能新区,为遂宁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景观独具个性魅力,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滨江路景观工程总计投资9100万元,占地17万平方米,包括营业性景观房和公共景观两大部分。它的设计创作主要体现了3个理念:体现本土文化、用现代手法阐释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和谐统一。滨江路景观带是“西部水都、观音故里”的起首章,命名为“涪江画廊”,共分4个单元,分别为莲花公园景区、春江花月景区、长河细述景区、遂州物华景区。它将数以千年的川中文明如滔滔涪江之水,长河细述,以遂宁人文历史为鉴,以建筑景观、小品、绿化、铺装、水景、石景、雕塑为表现载体,配以诗词歌赋、楹联、匾额组成立体的遂宁人文历史的山水长卷。遂宁”外滩”升华为“艺术长廊”,赋予了该区域极强的休闲功能和文化氛围。
(二)多元激活,调解资金瓶颈。整治工程投入巨大,如果仅靠本级财政投入是无法实现的。遂宁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决定破除“一借、二上要”的等靠思想,通过出售股权、拍卖经营权、土地抵押贷款、业主自筹投资等多种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仅解决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资金,还清了全部贷款,政府还获得收益上亿元。
(三)联动整治,助推城市风貌改造。新建成的滨江路不仅仅是一条路,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代表遂宁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按照“改善城市面貌,融入观音文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质量”的“五创”联动标准,从2006年9月起,市政府对滨江路西侧重点区域进行升级改造。拆除沿线的占道建筑及影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屋顶搭建30余处,采用装饰、粉刷、清洗3种方式对临街建筑进行外装饰;沿线要求布局不低于15层的点式高层建筑;对防撞栏杆、隔离栏杆、阳台、屋顶,按照“能绿尽绿,体现生态园林城市风貌”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对亲水岸线和码头增设夜间景观照明设备,建筑物选用淡雅祥和的风格实施亮化,以多变的光媒强化名片区的功能特色。通过整治,绿化、美化、亮化达到了较高的环境效果,为沿线的人居、房地产开发、公共设施的建设再添上了更加绚丽的一笔。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成功获得,给遂宁人增添了再创辉煌的信心和勇气。目前,遂宁正按照“一枢纽、五基地、一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加强城乡统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三化”联动,着力打造“景区化”城市。全市人民紧握发展机遇,又一次踏上了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城市新品牌的征程。张妍 陈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