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市区建成区面积为44.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1.57万,平均日产垃圾350吨。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加,环卫事业靠财政支撑已显得十分困难,深层次的矛盾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环卫作业运行机制封闭性以及现行的环卫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求。由于垃圾处理等环卫作业经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由政府负担,渠道单一,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重,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形成了“垃圾产生量增加——污染环境和治理费用升高——财政负担加重——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为摆脱困境,近几年来,该市环卫处坚持以人为本,事企分开,管干分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推进环卫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建立协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由于原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卫体制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环卫管理和运行机制,该市根据环卫管理的状况和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针对在调整市区环卫管理体制中发现的问题,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推行“区扫市运”的改革方案,本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重新理顺环卫管理体制。
调整后,市环卫处负责市区垃圾中转、运输、处理及环卫基础设施和设备规划建设。体制调整后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市、区两级环卫管理作业做到统一领导、分区负责、分工明确,不留死角和空档,实现环卫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
鉴于环境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政府投入仍然是主渠道,而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是经费来源之一。该市于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开征垃圾处理费,由市环卫处负责征收。
为提高垃圾费的收缴率,经与财政局、主管部门协调,除专项经费、人员经费由市城建费支出,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全部由环卫处自行征收自行安排使用。5年来,环卫处加强征收和管理工作,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目前垃圾费征收率达85%%。为生活垃圾及时收运、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持续的经费保证。
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由于环卫部门实行的是事业化体制,原有的经济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劳动力管理等方面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环卫管理特点的科学管理制度。而建立运转协调、科学高效的环卫管理机制,对提高城市环卫管理水平、降低环卫运行成本至关重要。
因此,以精细管理、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建立成本管理激励制度非常重要。
在接管了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的管理后,环卫管理部门发现垃圾载运量与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垃圾中转站载运量相比,平均每车载重相差0.5吨,且每月呈下降趋势,且造成车辆燃料费、维修费、出车补贴等运行成本的不断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职工内部长期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垃圾集装箱未装满就让司机拉走,因此垃圾的满装率普遍偏低。
为了有效节省运输成本,提高垃圾转运的工作效率,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环卫处经过充分的调查测算制定了《降低垃圾中转站转运成本的奖惩办法》。
该办法以每座中转站每月运载的垃圾量、车数测算出每车平均载重量,以核定的车载量且不超载为标准,每车平均载重量达2.9吨以上每车补贴1元,平均载重量达3吨以上每车补贴1.5元,平均载重达3.1吨以上每车补贴2元。奖励金额每月兑现,奖励给职工。处罚方案则以2.7吨为处罚基数,2.7吨以下按照相应的标准同等扣罚。
为了推进环卫车辆规范化管理,提高效率,增收节支,降低成本,环卫处根据环卫特种车辆的特点,逐车按照不同任务进行了分析,制定了单车核算、按车配油的油耗控制标准,实行定额包干、节约归己、超支自负,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增强了驾驶员的工作责任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强化调控能力促产业化发展
环境卫生工作是城市的公益事业,是社会性、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都是政府行为,地方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环卫行业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政府对环卫作业市场宏观调控与监管效能,建立起运行有效、管理严密的机制很重要。
漳州市环卫主管部门制定了环卫产业化试点的方案。采取统筹计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实施步骤逐步开展。该市已将11座中转站的转运作业(占总数的55%%)及所有中转站的垃圾杂物收运作业实行社会公开招标,已经有1/5道路的清扫保洁作业推向市场化运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卫管理部门分类逐项明确作业项目的承包责任、达到的标准、作业项目的责任界定、考核检查制度和奖惩措施,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考核的形式进行督查,督查的情况作为环卫作业项目承包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经费总包干,以量定费、以质论价、任务包干、质费挂钩,大大地减少了原有的环卫管理和运营费用(一年约能节省环卫运行经费100万元),降低政府投资和处理成本。
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环卫设施是环卫长效管理机制作用于环境改善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长效机制能否最大程度的实现。
为了解决环卫资金的不足,突破环卫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漳州市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民营和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城市建设,运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筹措环卫作业资金。
该市采用BOT形式将芗城区东岳垃圾中转站设备设施改造及日常运行承包管理任务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承包企业要承担中转站设备设施的土建改造、机械设备改造及日常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作业承包管理,且须自行配备专用压缩车辆运输,其一次性投入费用(不计承包企业的利润)由环卫部门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按月支付给企业(类似融资租赁,只还过租赁方是地方政府而已),转运运行费用则按量计费。这种承包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政府一次性投资难的困难,改变了以往环卫设备设施由政府统包统揽的局面,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益。通过这样的融资方式能够引入社会资金投入环卫事业改善环卫设备设施,逐步实现机械化、密闭化收集运输,不断提升环卫作业水平。章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