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建设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全市建设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近两年来,邢台市建设局共荣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85项。去年,该局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机关”荣誉称号;多次被邢台市委、市政府授予行风工作优秀单位,名列全省建设系统行风建设工作第一名。
审批与服务提速体现执政为民理念
近年来,邢台市建设局围绕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狠下功夫,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速提质,方便投资商、企业和群众,邢台市建设局以行风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河北省建设厅信息资源平台,在全省建设系统率先推出了远程“网上审批”,将132项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全部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实现了全天候审批。各项审批由过去的以天计算变为现在的以小时计算,有效地解决了服务对象关心的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为把行风工作落到实处,该局还大力开展了“满意在平台”活动,对符合法定形式的热心办理,对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耐心解释,对申报材料不全的细心告知,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主动回访。同时,该局提出了“效率比笑脸更重要”的服务理念,着眼于从机制上、制度上解决问题,致力于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他们在一周内为河北金后盾房地产开发公司办理了四个标段的建设手续。该公司经理张国宝感慨地说:“邢台市是我公司开拓房地产市场的第6个城市,我们来邢台投资有‘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邢台市的投资环境这么好;二是没想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窗口办事效率这么高;三是没想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这么好;四是没想到我们的项目运作这么顺利,刷新了我们单位的审批纪录。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窗口让我找到了上帝的感觉。”
2005年以来,该局共办理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5200多件,当日办结率高达75%,两日办结率100%。邢台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窗口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直第一名,被团省委、省建设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开门办公”推动行风建设
为加强社会监督,邢台市建设局向社会公布了行风评议投诉电话,公开了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设立了行风评议举报箱,在邢台建设网上公开了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发布了所承担工程建设项目及工程进度等信息,畅通了行风建设的监督渠道,方便了群众的监督检查,真正把热线办成了建设系统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线”。
10年来,该局参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120期,接听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00多条,解答群众咨询700多个,共接待走访群众600多人次,解决难题226个;为群众解决热点、焦点问题40余件,当场答复不了的,均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和解决;该局领导多次组织并带领供水、质监、节能等单位人员深入到广场、企业、社区进行街头问政,推行上门服务,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他们先后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表3000多份,召开座谈会36次,征求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五大类共200余条,并按照单位职责及时进行反馈,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纠正,推动了行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
近几年来,邢台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按照邢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完成了城市道路建设、河道治理、广场等一系列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工程建设中,该局秉承“人性化、高效化、整洁化”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优质、快速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在中兴东大街改造工程中,他们坚持垃圾余土随挖随运不落地、施工不断交、洒水不扬尘等施工措施,创造了现场整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等6个第一,实现了群众、领导、施工单位三满意。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经营运作市场化”的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新机制,该局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社会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修好百姓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
针对邢台市区规模小、产业聚集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差的问题,他们加快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七里河综合整治为契机,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迅速壮大市区规模,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同时,借助邢台资源、产业、区位优势,特别是百里经济产业带的土地优势,大力度招商,高标准抓城市建设、高规格重视宜居城市建设,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各项工作。
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1亿元,其中,市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7亿元,完成了泉北大街、达活泉大街、中兴大街改造及围寨河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中心市区框架不断拉大。目前,市区人口规模达到了63万,已进入了大城市序列,建成区面积达到了67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化水平为34.84%,2006年上升到36.02%,预计2007年城市化水平目标可达到37.5%。( 白秀喜 张利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