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建设网 ]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 首页 | 领导讲话 | 文件通知 | 厅务公开 | 作风与效能建设 | 经验交流 | 意见与建议 | 曝光台 | 视频 |
今天是: 举报电电话:0771-2260001

辽宁:探索流动党员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的新机制


2008/2/28 9:45:58   来源:辽宁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古文忠是一名中共党员,居住在营口市站前区学府园社区。几年前,古文忠到大连打工创业,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回家,与党组织沟通少了,联络也渐渐淡化。但这些年来,社区党委并没有忘记他,时常通过发电子邮件、打电话的方式了解他的生活及工作情况。社区党委在每次党员学习前,都及时地把学习内容及相关资料寄给他,让他了解学习内容,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

    在每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营口市委组织部门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向全市流动党员致一封“公开信”,希望他们在回家过年的这段时间,能够及时主动地与所属党支部取得联系,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服务。一声声召唤,一句句问候,拨动了营口大地每一名流动党员的心弦,呼唤这些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流动的党员重回党组织的温暖怀抱。

    一年多来,营口市通过各级党组织的普查登记,一大批“口袋”党员、“隐性”党员亮明了身份,1500余名党员已找回了 “家”,全市共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1033个,为流动党员提供务工信息600多条,把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流动党员的心里。

    一个都不落在“大门”外

    营口市委组织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该市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纳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之中,目前全市在街道、乡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86个,并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12部,已探索出了流动党员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的新机制。站前区从掌握党员基本情况入手,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登记档案、流动党员能力档案和无消息流动党员档案“三项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动党员去向。

    为了让流动党员听到党组织的召唤,仅去年春节前,营口市委组织部便印发 《致全市流动党员的公开信》1万多份,并在电台、电视台反复播发。

    闻博是西市区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就加入了党组织,回到营口后他一直没找到工作,也没和党组织联系上,组织关系一直揣在“口袋”里。2004年,他家里失火,个人档案和组织关系都被烧毁了。闻博在大石桥市水源镇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看到“公开信”后,他拨通了市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希望回到党的大家庭。市委组织部与西市区委组织部及时与闻博原服役部队沟通,对他的党员身份进行确认。西市区委组织部又将他的组织关系转到所在企业。重回组织怀抱的闻博焕发出全新的精神面貌,工作更加努力了,成为企业的骨干。

    “家”里的感觉最温暖

    流动党员孙凤勤在一份思想汇报里动情地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党组织始终都牵挂着我,我感到非常充实。”

    孙凤勤是西市区滨海街道金牛山社区的一名下岗失业党员,家庭条件不好,儿子为维持生计到深圳打工。20岁刚出头的孩子一个人孤身在外,母亲自然放心不下,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圳陪伴孩子。社区党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逢年过节都到她家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并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年货,同时把党报党刊送到她家里,使孙凤勤深受感动。

    党组织的关怀使流动党员真正有了“家”的感觉,体验到了“家”的温暖。安徽省太和县持证流动党员王体强到大石桥市钢都管理区铁岭村打工,靠收废品为生。农历大年三十,在电视上看到播发的“公开信”后,他主动找到村党组织,受到了热情接待,党组织让他在村里参加组织生活,使远在他乡异地的王体强有了一个“新家”。

    大石桥市高坎镇有4000多人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32名党员无法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了解这一情况后,镇党委派专人赴京,成立了在京经商务工党员党支部,使这些远离家乡的党员在外地也有了“家”。重新团聚在党旗下的流动党员成为一面面 “流动红旗”,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在京经商务工人员把产业越做越大,总资产达2.5亿元,年收入1.2亿元。

    据统计,去年以来,营口市各级党组织累计为465名流动党员理顺了组织关系,为流动党员及其家属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次),帮助40多名流动党员实现了二次就业。(记者 郑有胜)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