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围绕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进行建设成为了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风向标。作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处理垃圾的分拣、回收、处理等问题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一大关键。而在我国人口密集的众多大大小小城市中,城市垃圾的处理显得尤为严峻。
近日,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的“欧洲建筑能源管理与生态城镇建设考察”中,笔者发现,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在环境可持续建设方面相当发达,并自有一套电子系统控制的“隐形”垃圾处理方案,行之数年,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环境质量,也吸引了投资,更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腾飞。这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哈默比湖城区的垃圾处理体系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哈默比湖城区以其生态开发模式著称,并成为了全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典范。研究数据表明,哈默比湖城的垃圾自动化处理体系节省了街区规划中垃圾管理的面积,平均每户折合0.5平方米,仅在地节约一项就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就分类回收而言,哈默比城区分三个级别进行垃圾处理:就近楼宅、就近街区和就近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垃圾收集点设在公共庭院内部的中心位置,与室内投放口相比,不仅降低了安装和维护成本,也有利于社区管理,控制垃圾的源头分类,最终提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为重要的环境投资,哈默比湖城的垃圾处理措施是:将中型垃圾卡车的行驶总量减少60%%,减少生活垃圾的总量,要求居民实施垃圾的源头分类,将纸张、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其根本目标是:与斯德哥尔摩其他同类郊区相比,将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降低5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配合环境治理的措施,该城区实行了利用空气往地下运输垃圾的“隐形”垃圾处理方案。这种垃圾处理系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城市建设者的关注。
“隐形”垃圾自动化系统处理方案
笔者了解到,这种“隐形”垃圾自动化系统因垃圾处理设施置于地下而得名。这一系统主要原理是垃圾抽吸,由投放系统、中央收集站和管道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管道铺设,与自来水管、排水管和煤气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类似。
当居民通过室内或室外投放口投放垃圾后,垃圾会暂时储存在垃圾储存节内,当储存节上方的感应器感应到垃圾己满,系统的中央控制系统就会启动收集站内的风机,风机运行产生的负压气流以每秒18~24米的速度将垃圾通过预埋的地下管道输送到中央垃圾收集站,再经过垃圾分离器将垃圾和输送垃圾的气流分离,气流在经过除尘、除臭处理后被排到室外,而垃圾则被压实导入到密封的垃圾集装箱内,最后由环卫卡车运往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垃圾车可以不开进小区就取走垃圾集装箱,并且收垃圾工人也免去了繁重的举升工作。
这种系统采用封闭式自动化操作,解决了传统垃圾收集与运送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空间的棘手问题,基本消除了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隔离了疾病传染源,大幅降低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受到了居民们的普遍欢迎。
在“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这种方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以为,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将有数目日渐庞大的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和工业垃圾等等。尤其是医疗垃圾往往也易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建设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发重要,这种地下垃圾的处理方案无疑为我们开拓了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规划建设的有效参考。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肖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