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生活垃圾焚烧厂从1992年正式投入营运至今,共处理了400多万吨的垃圾,如果这些生活垃圾没有经过焚化处理而直接填埋,所需的土地面积相当于整个澳门半岛的面积
对于面积狭小、人口不断增加、垃圾日益增多的澳门来说,垃圾焚烧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澳门作出这一选择的时间很早,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确定,在那个年代,垃圾焚烧方案引发的民众反对要小得多。
先进技术加严密管理使得垃圾焚烧在澳门行之有效。在澳门的离岛——氹仔岛北安填海区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坐落着一间工厂,其间两个几十米高的大烟囱令人瞩目,缕缕白烟从中缓缓飘出。这就是澳门垃圾焚烧厂的所在地。澳门每天产生的大多固态垃圾就在这里处理。“澳门垃圾焚化炉主要处理城巿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商业废料及可燃废料等。”澳门环保局人士介绍。
比选后的决择
在1992年之前,澳门的垃圾处理都采用填埋法。不过,由于人口较少,当时垃圾的处理尚未成为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填埋区走到全面饱和的地步。
面对大量增加的城市垃圾,澳门行政当局在1987年决定,以一个长远而持久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地理面积小、地价高昂、环保的需要以及至少维持20年的效用,澳门一家公司受命在技术经济层面对四个方案进行比较:填埋、堆肥、回收多种能源或不回收能源的焚化、机械再造法。
最终,澳门政府选择了回收能源的固态垃圾焚化法,因为相比其他方案,它显现出更多的优点:工厂占地小,符合澳门的地理条件;能源的回收可大大减轻运作的费用。此外,这一方案无需使用澳门以外的资源,澳门可自行处理。
一度计划设置填埋区的北安工业填海区,被选定为垃圾焚化炉的厂址所在地。1992年,澳门垃圾焚烧厂正式启用。这是一个转折点,澳门垃圾处理方式此后由填埋转为“焚化为主,填埋为辅”。澳门大街小巷的固态垃圾从居民的家中、楼盘垃圾房,经过垃圾车的运送,集中到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
焚烧厂远离居民区,离澳门本岛大约5公里,它背依大潭山,近靠大海,澳门国际机场近在咫尺,四周大多都是工厂。
程序严格管理规范
标有“CSR”(澳门清洁专营有限公司,是澳门固体废料回收专营权持有者)的垃圾车进入厂区前,先在焚烧厂闸口前过磅测量重量,垃圾数量由电脑自动记录,以便日后计算。大型垃圾车的车斗是全封闭的。随后垃圾车驶入厂区,到达一个专供卸货的平台,把垃圾倾倒入垃圾存储坑。两个垃圾存储坑共可容纳约6500吨垃圾,每个存储坑设有两个强力吊臂,在巨大的垃圾存储坑内,这些生活垃圾等待着它们的毁灭和重生。
虽然垃圾坑内臭味浓烈,但工作人员只需安坐在控制室内,操控巨型铁臂,让生活垃圾能连续、有效地在焚化炉内燃烧。
这只巨型铁臂是一座可摆动的起重机,一次能抓起6立方米的垃圾,放入进料漏斗,还可预留充足时间,使生活垃圾混合、压缩,在炉内消耗。在处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焚化炉,由日本公司制造,其倾斜度和不定型块状物作横向运动时,可使炉中的垃圾不停运动30~45分钟,直到完全燃烧为止。燃烧后剩下的熔渣,被输入熔渣提取器内用水冷却,再存到熔渣坑内,然后再运往填埋区填埋。在倒入熔渣坑之前,还需要用电磁铁从熔渣中分离和提取含铁的金属,这些含铁的金属可继续使用。
垃圾焚烧后,剩余的体积少了,焚烧后产生的炉渣体积只有原来生活垃圾体积的10%%。垃圾高温焚烧的时候会产生热能,可以用来发电。
为宜居城市奠定环境基础
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大约30%供焚烧厂自用,另外的70%则输入澳门电力公司的供电网络,占整个澳门供电量的3%%。垃圾焚烧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烟气。不过,澳门垃圾焚烧厂周边的环境并没有受到污染,因为所产生的烟气已经净化处理。
以“焚化为主、堆填为辅”的方式处理澳门的生活垃圾,大大减少了所需堆埋的用地。澳门生活垃圾焚烧厂从1992年正式投入营运至今,共处理了400多万吨的垃圾,如果这些生活垃圾没有经过焚化处理而直接填埋,所需的土地面积相当于整个澳门半岛的面积。
可以说,澳门垃圾焚烧厂为澳门发展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优质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年,澳门垃圾焚烧厂进行了扩建,2008年如期完成扩建计划,将原有的3条垃圾处理线增至6条,日处理垃圾量达到1700多吨。而目前澳门市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950吨。
在澳门,并非所有的固态生活垃圾都运到焚烧厂焚烧,那些不适合焚烧的和热值较低的固体废弃物被直接运往堆填区处理。
据介绍,澳门居民的生活垃圾由一家公司负责收集,并配置大型的收集废料容器于街道及垃圾房内,提供给附近居民使用,然后用先进的收集车辆安全而有效率地进行收集。“所有放置容器的地点都经过审慎考虑,并安排于每天晚上11时后进行澳门市区内的收集,再运到焚化中心处理,以求将对市民的影响减至最轻微。而大型酒店、赌场、购物市场、百货商场、商业楼宇及各大大小小的餐厅等会自行聘用其他收集公司处理,生活垃圾及可燃废料收集后便会运往垃圾焚化中心处理。”
澳门模式的成功表明,技术是否先进固然很重要,管理环节的周密同样非常重要。黄澄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