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还有许多城市采取垃圾露天堆放的形式,环境污染严重。自“七五”至“十五”期间,通过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综合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堆肥、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尤其显著。
1991年,建设部等部委在《关于加强城市垃圾处理科学技术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我国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对开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八五”期间是我国现代垃圾处理技术开始稳步发展的阶段,国家在垃圾处理技术攻关上投入85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和热化学处理技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研究”和“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技术研究”。1995年我国颁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由于国家实行基础设施投资倾斜政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九五”期间取得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科技研发,带动了一批环卫设备制造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十五”期间,是我国环卫行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时期。在卫生填埋方面,HDPE+黏土的复合防渗结构在天津、昆明、北京等地的新建填埋场普及;以加速填埋场稳定化为目标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研究大量展开;渗沥液处理技术得到应用;填埋气体的处理和利用也受到重视。在这一时期,垃圾焚烧技术得到较大范围尝试和应用。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市场渐渐趋于理性,有针对性地对卫生填埋场的技术措施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技术及封场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有许多实质性进展。
但是,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技术的应用还缺乏整合,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实用中普遍存在着对热值低、水分高、成分复杂垃圾的控制性技术薄弱问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生活垃圾的成分也有着较大差别,比如有机物含量高的更有利于堆肥处理,垃圾成分焚烧热值过低的,就不适于焚烧处理。在追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适宜的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应立足国情,注重技术整合。(吉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