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成分比例不断增加,可燃物增多和可利用价值增大,使垃圾分类尤其是源头人工分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杭州、厦门、桂林、重庆等城市已经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实践。我国垃圾分类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相关政策法规、有关设备设施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居民和社会环保意识逐步增强、文明素质日益提高的过程,还是垃圾资源化率提高的过程。
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与垃圾处理处置方式、资源回收重视程度、市民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有些地方,居民分类后的垃圾往往在转运环节或处理环节又被混为一体,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这是因为垃圾分类和一些地方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垃圾处理工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还有,公众意识以及素质修养等影响需要实现“整齐划一”的垃圾分类行为,很多市民会因垃圾分类带来的麻烦而懈怠自己的公益性行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全民环保意识普及宣教工作以及针对性强的垃圾分类指导工作。
垃圾管理与政策的核心是从源头尽可能地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垃圾回收利用的关键在于源头上人工分类。如果源头上人工分类做得不好,不彻底,会影响到后续处理,会使垃圾的资源化率大大降低,后续处理垃圾的成本大大提高。比如,采用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方法比较简单,投资少,并且可以做到垃圾资源化,但如果源头上垃圾分类不彻底,在堆肥前就得采用复杂的分离过程,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使生产企业无法承受。
垃圾分类尤其是源头上的分类,可以为更科学合理高效地收集、处理垃圾奠定基础,为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创造条件。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乃至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也不仅仅是管理工程,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城市管理者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综合对策研究,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排放量及垃圾组合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明确政府在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从技术、政策、管理措施等角度开展研究,提供完善、系统的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综合对策体系。垃圾源头上人工分类,涉及所有产生垃圾的个人、家庭、单位,尤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生活习惯、消费模式更有益于环境、更有益于资源回收利用,更有益于我国提前进入循环发展的社会。
垃圾是未分类的黄金,是待分类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垃圾的态度体现我们的文明程度,处理利用垃圾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这项事关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性工程,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常杪 作者为清华大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