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水环境治理:跃动在水上的乐章
2009/3/16 10:25:27
【字体:  】【颜色: 绿 】 

  民生连民心。这是一组闪烁民生的数字。这是一组给人以启迪的数字。

  2006年~2009年,4年,合肥市投资20亿元,建设13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56.2万吨/日。

  1989年~2005年,16年,合肥市投资15亿元,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43.5万吨/日,其中,30万吨/日的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建设周期9年。

  1989年~2005年,合肥污水管网515公里。2008年,合肥建设污水管网567公里。举一年之力,成16年之功。2008年,合肥市COD削减量4.44万吨,COD减排量1.26万吨。

  2008年,合肥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在全国36个大城市中,连续两个季度排名第一。

  2008年,在全国88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绩效评比中,合肥市三座污水处理厂分获“十佳运营单位”、“节能降耗先进单位”、“优秀运营管理单位”4项殊荣。

  2008年,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工程获“安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8年,合肥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作经验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关注环境,给人类和自然一份生命的尊重。

  这是合肥市将惠及当代、福祉子孙的水环境治理作为民生工程而强力推进的收获。

  这是跃动于水韵合肥的乐章。合肥,为皖之中,安徽省会。

  合肥,南枕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地处江淮之间,是我国惟一的临湖省会城市。

  合肥,辖四区三县,总面积7029.5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建成区面积250.4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50万。

  合肥,自秦时置县,已有2000余年建城史,素以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著称于世。

  合肥缘水得名。《水经注》:“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

  南淝河为长江流域巢湖水系支流之一,古称施水,是合肥市主要受纳水体。南淝河发源于安徽省大潜山余脉的南部,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南淝河自董铺水库由西向东南穿城而过,流出施口,经巢湖进长江,市区范围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十埠河、二里河等支流沿途汇入。

  2005年春天,安徽省委常委孙金龙履新合肥市委书记。由此,合肥市确立了工业立市、141(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3个月后,合肥以摧枯拉朽之势“大拆违”,继而效能革命,再起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些都为合肥水环境治理明确了方向,竖立了标杆,也夯实了经济基础。

  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四项指标增速位居第一。

  这几年,合肥的GDP规模由18位上升到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7位上升到13位;地方财政收入也由18位上升到13位。2008年,合肥投资32亿元,实施2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

  如果说合肥水环境治理是立足民生、着力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那么,体制创新是这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

  “三办合一”。合肥市将污水、雨水、防洪三个管水的单位合并成立了排水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市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城市水环境治理排水设施建设及运行进行统筹管理,一举结束了长期以来合肥水环境治理政出多门、权责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谁都负责、谁又负不了责的局面。

  水环境治理,合肥市提出,“力争2010年基本上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南淝河”。根据国务院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以及《合肥市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方案》,合肥市将部分“十二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前到“十一五”建设。2008年至2009年,城市建成区将新增污水处理规模39.2万吨/日,建设污水管网843公里。至2009年底,合肥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超过80万吨/日,污水管网总长1500公里,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以上。

  合肥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先建网、后建厂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污水管网,确保厂网配套,以扩大覆盖范围,全面收集城市污水,合肥市把沿河截污作为污水收集工作的重点,抓住县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污水支管网建设薄弱环节,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方式,全力推进沿河截污管、污水厂配套管网和各县区污水支管网建设进度。

  合肥市对南淝河及其支流等城区河道两侧全部埋设截污管,将原直排河道的污水全部收集、截流,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先后建设沿河截污管201公里。

  对在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进行重点谋划、超前建设。在污水管网工程实施过程中,合肥市打破了过去污水管网必须随道路同步建设的惯例,只要道路规划红线确定,条件具备,即先行组织开展污水管网建设。2008年,合肥市随大建设道路建成污水管网173公里。

  2008年,合肥市以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形式,制订了各县区、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普查和建设目标,签订了责任状。当年,各县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即建成污水管网280公里。

  如果说穿城而过的南淝河成就了水之韵合肥,那么,南淝河综合治理则是合肥市水环境治理这部交响乐的主旋律。

  立足于南淝河的规划水体功能,南淝河治理分截污、清淤、补水、赋氧、河道生态建设5个章节,将南淝河建设成感知合肥历史文化韵味,共享南淝河水之风情的城市景观,南淝河两岸也由此成为城区中心地带宜人宜情的休闲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南淝河治理首次采用以功能型人工湿地+生态河床对补水进行预处理。

  合肥水环境治理多管齐下。

  ——合肥市是华东地区第一个建设中水回用工程的城市,也是全国污水处理回用示范项目。投资8500万元的合肥中水处理一期工程以10万吨/日的规模,源源不断地为合肥环城景区近100公顷水面补水。

  ——投资1.14亿元的合肥市环城水系沟通工程,将环绕老城区的南淝河干流、琥珀潭、银河、包河、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等10处水域沟通,并与南淝河连通,形成了城区又一条集亲水、环境、景观及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河流生态体系,即让市民在环城公园移步换景尽享林木野趣的同时,又可感受水乡之风韵。

  ——合肥市在“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中,以老城区排水系统综合改造工程、南淝河截污及水质改善、污水厂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四里河综合治理等9个水治理项目为依托,投资达到12亿元。

  ——结合热电联产项目,建成处理规模120吨/日的污泥焚烧项目。同时,计划结合垃圾焚烧项目实施污泥干化焚烧。

  ——污水处理厂建设上,按照“集中与分散、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按流域整合拟建污水处理厂,发挥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益。同时,优化新建污水处理厂选址,将其尽量远离中心城区和居住区。另一方面,在管网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

  2009年3月1日,《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施行,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法制保障。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2008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是合肥市水环境治理的精彩篇章。

  清溪路垃圾填埋场位于合肥市城区西北,东临合肥九江铁路,西北两侧位于南淝河边,长627米的南淝河右岸为垃圾填埋场所占。

  清溪路垃圾填埋场启用于1985年3月,占地面积175亩,1999年12月停止使用后,其间,共吸纳城市生活垃圾220万吨,囿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填埋场没有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收集处理,致使填埋场每天有超过40吨的高含量COD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入南淝河,为南淝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既破坏了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严重恶化了合肥西北城区人居环境。

  2008年5月,合肥市投资了7814万元改造资金的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告竣,彻底消除了多年来清溪路垃圾填埋场这个南淝河上游的污染源。多年来,这个污水横流、蚊蝇肆虐、恶臭难闻、行人掩鼻而过的垃圾填埋场,如今已成市民休闲远足的好去处。漫步其间,但见绿草如茵;登高望远,建设中的合肥城市森林公园郁郁葱葱,尽收眼底,南淝河蜿蜒东去,细浪吻岸。

  清溪路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统筹城市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市容整治,有效地修复了城市生态,改善了南淝河水质,优化了人居环境,改变了城市面貌,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2008年4月,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合肥考察水环境治理时表示,合肥水环境治理“认识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全国都很有特点”。

  做好“绿”文章、“水”文章,做好生态建设大文章。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有个愿望,“让合肥真正成为一座‘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李新生

中国建设报 

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