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参观了十多个外省市为灾区群众建设的过渡安置房援建点。所到之处,记者深深为各地政府和现场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不惜代价、满腔热情为灾区人民快建房、建好房的做法和精神所感动。但同时记者也发现,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过渡安置房建设,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因设计不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如有的过渡安置房,混凝土地板厚达十几厘米甚至20厘米,四边和中间还埋有钢筋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看到这种情况后,当即指出,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有害无益,应立即改正。
记者认为,过渡安置房的设计、施工应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统领援建工作。
应科学地理解过渡安置房的“过渡”性质。建设这些过渡安置房,是应灾区来不及大量建设永久性住房这个实际而采取的权宜应对之策,它的使用期长则三五年,短则一二年。使用期一结束,绝大部分将被拆除。届时,原先的耕地将复耕复种。混凝土地板过厚,一则没有必要,严重浪费材料,加大了安置房建设的资金压力;二则人为地加剧了灾区水泥、沙石等建材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矛盾;三则增加了将来的复耕难度和建筑废渣,给环境保护增加了压力。
鉴于此,记者认为,各省市担任过渡安置房设计任务的设计人员,应到援建一线去,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现场设计,在不影响过渡安置房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少用永久性建材,着眼实际需要,兼顾未来发展,注重环境效益,把环保节能的理念贯穿到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全过程中去。本报记者 殷敖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