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本营彩钢制品北京有限公司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探访 |
|
2008/6/10 11:02:49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数百万受灾群众急需安置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数千家所属会员单位的钢结构生产企业中遴选出100家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强和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提供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相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紧急召集29家企业进京,于5月19日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接领受生产任务。任务紧迫,作为承接此项任务的企业之一,大本营彩钢制品北京有限公司在这样的非常时刻表现出一个企业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受命于危难之时
当记者来到大本营彩钢制品北京有限公司时,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把钢构件从车间里往厂房外的空地上运。公司经理郭书营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拼装一个完整的过渡安置房样板间,以便于大家对过渡安置房有一个整体概念。车间发出轰轰隆隆的声音,工人们以及办公人员无一例外地紧张工作着。
郭经理说,在这次过渡安置房的建造中,大本营彩钢公司是北京市承担过渡安置房任务最多的厂家,共承接了1.3万套的任务。另外,大本营公司还承接了天津市1万套和唐山市5000套的任务,总计2.8万套。任务量大、工期紧成为公司面临的现实困难。
按照公司目前的产能,即100套~150套/天,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对企业而言,这次承接的任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过渡安置房制造任务,大本营彩钢公司将发挥出企业最大的潜能。
据介绍,为了完成此项任务,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延长工作日,增加生产人员。原来专业生产安置房的车间只有一个,产能是100套~150套/天,工人的工作日是8小时/天。现在改成每天两班制,12小时一班。工人非常辛苦,由于人手不够,一直在补充新的工人,包括公司12个办事处的人员全部回总厂支持生产。在质量上,公司特别为此次生产任务成立了质量控制部,检验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定批量的对产品进行抽检。相对于平时加大了抽检次数和范围,检验人员比过去更严格,保证产品一次到位。
其次,扩大生产规模。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公司把另外3个生产其他产品的车间全部改为生产安置房的车间,公司迅速更新设备,更新工艺,以最快的速度培训技术工人。
第三,派6人~8人的专业技术人员常驻配套厂家,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把关,加快生产节奏,保证按时供货。
在彩钢板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碌着,有的下料,有的在操作台上赶制钢构件。一位姓侯的师傅告诉记者,自接到任务以来,他一直吃住在厂里,没回过一次家。他说:“灾区的群众有难,我们出点力也是应该的,尽快把安置房建好送给灾区群众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为建安置房牺牲企业利益
在灾难面前,许多企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本营彩钢公司仅是众多企业中的一家。家国天下,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企业家们选择了牺牲。
郭经理说,制造安置房主要用到4种原材料。一是彩钢板,主要用于房屋的外围护结构,如墙壁和屋顶,根据相关规定,彩钢板的壁厚为0.3毫米,此外在硬度和强度方面也有相应要求。二是带钢,以前选用的带钢尺寸在200毫米以上,而现在安置房所用带钢的宽度是172毫米,以前的宽度显然不适用于现在。企业只能暂时停止采用宽带钢,而此前签订的合同也只能延后,在一定程度上,承接过渡安置房确实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原本可以承接钢结构工程的车间也不得不改为生产安置房,这样一来前期所接工程不能及时交付,有的甲方迫于工期压力只能取消合同,而另寻生产厂家。初步估算,由于承接过渡安置房,影响公司产值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第三种材料是型材、方管、角钢。第四种是保温层所用的聚苯乙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色泡沫。
在制造安置房的过程中,因原材料采购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虽然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在周转过程中,企业还是难以应付。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公司同工商银行取得联系,申请了2000万元紧急贷款。
据悉,大本营彩钢制品公司已将第一批2000套过渡安置房运往灾区。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郭经理说,5月20日上午9点,大本营彩钢制品北京有限公司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抗震救灾临时房屋的建设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6月1日前,大本营彩钢要完成2000套过渡安置房的制造任务,截至8月10日要生产出两万套过渡安置房。会议结束后,员工们分头行动,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
近4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对于大本营这样的公司而言是一年的生产任务量,如今却要在3个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这对于生产系统确实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给公司的生产组织和物流装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50多岁的老党员裴总以身作则,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既要协调公司内部工作,又要负责公司外部事务。几天时间,裴总的两鬓又增添了几缕白发,然而他依然每天精神饱满地面对工作。负责外联的韩总工,为了组织落实好外协工作,对每个外协单位都亲自去现场考察,由于奔波劳碌,他的声音已经沙哑,但他依然奋战在工作第一线。负责生产的杨部长更是两条重担一起挑,既要组织生产,又要组织运输,在车间里,杨部长带领生产部的员工们按照编排严密的生产计划工作在第一线。如何使生产队伍合理化,改善生产工艺……杨部长同生产部的员工们整天穿梭在生产车间和办公楼之间,一刻不停。那些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和员工们,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更是顾不上回家,吃住在公司,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既要保证生产工期,又要保证产品质量。一线的生产工人加班加点,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质量检验员为了严格把好原材料和产品质量关,24小时不离岗……
在这次为灾区赶制过渡安置房的过程中,大本营人表现出了特有的团结合作精神,承接这次灾区援建任务对公司全体员工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说,为灾区群众送去安置房,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报记者 韩睿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