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 |
|
2008/6/11 10:44:57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四川汶川,8.0级地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连日来,这些词汇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神经。比唐山大地震更强的破坏性让我们心悸,被夷为平地的镇容让我们震惊,为数不多的还可以暂时用来栖身的建筑让我们多少还有一丝的安慰。至少,部分受灾地区还有一个就近安身的地方。
然而,连日来,食物和水的紧缺让我们首先想到了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损毁。在强震之下,或许我们不能苛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对于下一步的重建家园计划,我们必须提醒,一定要做到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尤其是对人们的“生命线”——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不能掉以轻心。
以前,一提到地震,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楼房倒塌、人员伤亡,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市政基础设施损毁后的严重后果。过去抗震防灾工作重点常常是房屋建筑单体设防,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度的增加,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抗震防灾要求也越来越高,保证市政设施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无水可用,无气可用,路桥不通,这些不仅直接威胁着灾区群众的生存,也直接影响着救援的进度和效果。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80个小时后,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外界通往震中汶川的首条“生命线”打通了;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在都江堰紫坪铺水库成功架设四个漕渡门桥,都江堰通往震中汶川映秀镇的水上道路打通了,大型机械和大批部队可以进入震中区域抢险了。就是道路的通畅,让全面的救灾成为了可能。
我们了解到,在这次地震中,成都市同样离震中不远,但是城市基础设施损毁并不是很严重。除了震级的原因外,相对完善的城镇建筑抗震性能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让人高兴的是,近几年来,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早在3年前,原建设部在组织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时,就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抗震质量作为检查重点之一。同时,还积极推动城市燃气突发灾害与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试点工作。
就在地震灾情发生后的第3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向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建设厅及重庆市建委发出《关于请报送供水设施毁损情况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迅速对本地区供水设施毁损情况进行调查并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此来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本地区供水设施毁损情况、采取的抢险和保障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和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帮助解决的问题,要求每天随每日灾情一同上报。国家的重视足见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程度。
参考国外的地震经验,我们也明显地感到,市政基础设施,无论是在震前,还是在震后,无一不是摆在重要位置上的生命线工程。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地震,中国周边的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近几年来也发生过强烈地震。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在对地震的应急能力上显示出了超强的能力。但是,1995年日本神户7.2级强烈地震还是给建筑师们留下一个重要的思考题: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例如,煤气管道的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现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装自动阀门和计算机安全装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动关闭管道,防止煤气泄漏。实际情况表明,因上述生命线遭破坏而受灾的人数大大超过在神户地震中死伤的人数。“重建家园”成为了灾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愿这次地震,能震醒人们全面的抗震意识,包括考量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包括考量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 本报记者 王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