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盯着唐山的重建经验”,这是一个唐山老专家给记者的忠告。他认为,四川要真正获得重建成功,除了学习已有的经验外,实际上更应该借鉴唐山重建时因历史条件所带来的遗憾甚至教训,而这些一定会成为四川发展的机会。废也倏忽,兴也勃然。回望唐山32年重建历史,伤痛正渐行渐远,荣光正在化成各种形式的纪念。在荣光的背后,灾难幸存者的感性述说悄然呈现,被忽略与遮蔽的细节渐次显露,理性的反思正在浮上人们的视野。
A 规划的遗憾
“灰色”城市千楼一面
沿河北路往唐山市北郊而去,出租车的车轮扬起一阵灰尘。车外,正在骑自行车的一个行人,赶紧用手捂住鼻子,怒视了出租车一眼。他的身后,几个高大的大烟囱正喷射出黄黑色的烟雾。“这不算什么,现在经过治理已经好多了。”惊异于记者的一问,6月20日的傍晚,河北小区退休老干部老张摇了摇头。
与马路上的灰尘弥漫相比,河北小区更像是这个工业区中的生活绿洲。
河北小区:标杆与阵痛的缩影
河北小区是唐山重建的第一个小区,筹备于地震的第二年,起建于1978年9月10日,是“向一个伟大目标进军的第一站”,小区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88栋“内浇外挂”结构楼房,工程巨大在唐山的历史上不曾有过,在当时之中国,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小区。“这,便是创造世界东方奇迹的开始呵。”市民程才实在《唐山劳动日报》专栏文章里写道,他的话反映着河北小区建设承载着的标杆意义。
“这样的标杆意义的确让当时的居民感到了实惠。”老张说,搬来的人都感受到,小区的确比震前的房子好,有独立卫生间,楼房结实。每户建筑面积均在40多平方米,大家感到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心中很有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是短暂的。第一批搬来的赵大娘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突然发现其他地方的房子更大了,布局结构也更好。
规划遗憾:选址欠妥建筑雷同
河北小区只是当时城市重建的一个缩影。截至震后10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时,唐山共建成住宅32万多套,累计建筑面积1045万多平方米。目前,这些房屋仍是唐山人居住环境的主体。当记者乘车辗转于这些小区间时,清一色的灰色格调、盒子般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特殊的印象。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唐山重建工作总指挥的原唐山市第二市委书记郭耀臣称,让唐山人从抗震棚里尽快搬出来是当时第一要务,速度是最重要的,所以建筑风格不可能五花八门。他坦陈,当时规划建设密度太大,如果能有远见,完全可以避免走弯路。不论是河北小区,还是红星楼,因为设计时没考虑保卫、娱乐场所、医疗卫生等功能布局,虽然在后来花大力气改善,但至今难以改变小区环境。
河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说,唐山重建的遗憾是没能把国外城市规划的思想引进来,指导思想不够解放,在1986年时看不错,但到2006年就落后了,而且现在唐山的房子正处于“年轻时候”,不可拆迁。
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表示,唐山重建有三大遗憾,其中有两项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关系。一个是受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所限,另一个是城市规划设计总体水平不高,建筑样式雷同,地标性建筑不多。目前,唐山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建设的档次和品位。
B 历史的遗憾
不能承受之“重”
唐山拥有着令许多城市垂涎的数据,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唐山市当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占全省的25.16%、29.33%和31.3%。”
但是数据背后却让人触目惊心,根据河北省环保局6月4日发布的《2007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按综合污染指数排序,唐山市在河北省的城市排名中倒数第一。
错失搬迁机遇污企盘踞唐山
“这样的反差在城市重建中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在谈及唐山市的工业问题时,原唐山市建委调研员、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的孙仁昌称,在地震之后,原本的规划方案是要将大部分污染企业迁出,而现在这些并没有搬迁的企业的污染问题却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遗憾。
根据1978年制定工业企业外迁规划,安排迁往新区的企业72个,到了1979年,商定迁往新区的工厂减少到29个,后来实际搬迁成功的数量屈指可数。孙仁昌称,当时条块分割严重,主管部门不肯出钱,搬迁就无法进行。当时全国经济困难,资金投入不足,最终绝大部分工厂都在原地因陋就简地加以恢复,而唐山市启新水泥厂则是那个时期污染企业中的一个代表。
位于唐山市中心城区的启新水泥厂虽然于一年多前因污染停产,但当记者在6月19日走进这个百年老企业时,这里固有的灰冷色调,给周围营造出一种很脏的感觉。
1889年启新水泥厂建厂时,还没有唐山这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启新慢慢被围在城市的中心,变成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在大地震前,唐山市区的大气污染就有“四条龙”之说:唐山电厂的“白龙”;唐山钢铁公司的“红龙”;唐山焦化厂的“黄龙”;启新水泥厂的“灰龙”。
孙仁昌介绍,根据初期的规划,除开滦唐山矿、唐山电厂、唐山钢铁公司等少数大企业保留在原地重建外,大部分污染企业都将搬离市区。启新水泥厂也在搬迁范围之列。唐山市的安排是,在新区新建冀东水泥厂,作为启新的搬迁厂,一旦冀东投产,启新便停产搬迁。但因为恢复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启新需要首先恢复生产支援建设。1979年底,恢复生产后的启新每天排放150吨左右的粉尘。到1986年,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时,当时建材部的一位领导宣布启新不再搬迁。
“如果当时搬迁的话,趁机进行产业改造,如果当时就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唐山可能会很美丽。”孙仁昌说,现在的四川重建绝对不能够学习唐山,如果说唐山那个年代的重建是因为历史认识的原因,那么现在四川完全就可以在恢复工业时,做到节能减排,该关的关,该淘汰的就淘汰。“在这点上要吸收唐山的一个教训是,坚决按照规划来执行!”
复制震前产业过分依赖重工业
记者乘出租车从路南区到路北区,杂乱无章的居民区与大大小小的企业混杂在一起,到处充斥着浓烈的烟雾。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称,地震后,唐山遇到了一个调整结构的好机会。按照七五计划,唐山也的确提出过产业调整,但是调整不过来,原因这是涉及到这个地区的传统产业。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时,唐山一度拥有上千个小钢铁厂。当然另一方面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问题了。
据介绍,“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一直是唐山明显的弊病,轻重工业比例1949年为28.8∶71.2,1975年为32.4∶67.6,1994年为29∶71,“畸重”格局逐渐强化。“可以说,这种工业格局实际上就是在复制震前的工业结构。”王子平认为,重建并不是复制,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的重建,应该是一种带有调整的优化。所以,汶川一带的地区,大多数受灾的企业处于深山之中,不少是污染十分严重的工矿企业,这些在恢复的时候,政府就应该注意,这些地区到底适合不适合恢复这些企业?它对经济发展到底带来什么好处?是否对环境有污染?对地质灾害会不会造成诱因?因为不考虑这些问题,一旦一些污染企业重新站起来,在未来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C 四川之路
重建必须科学务实
四川到底如何进行重建规划中,到底应该怎么借鉴唐山经验和教训?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苏幼坡教授认为,根据汶川一带的实际情况,应当全盘考虑。
选址:不宜照搬唐山
苏幼坡称,重建的规划问题首先是选择安全的地址的问题,汶川等地并无大型工业,经济主要以旅游和农业为主,城乡比较分散,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因素。这是第一个方案。“第二方案,是在简易城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美丽的新城。”苏说,如果地质条件不好,重建就应避开地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还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
按他的设想,灾后重建的汶川、北川等地,应该是一个综合工业、农业和旅游等资源的新型城区。
设防:可适当调整标准
“建筑物设防多少度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投入与风险协调的问题”,苏幼坡说,当时唐山定下的是8度设防,采取了多种防震措施,现在四川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国家定下了一个基调设多少度,在这个基础上,一些民居项目,为了给老百姓更多的信心,可以让民众参与到房屋的设计中来,让住房更加结实。按苏幼坡的测算,每提高一度,实际上增加不了多少钱,比如混凝土就每平方米多个200多元钱,而对于现在的房价是没有多大的影响的。这样的例子在日本这样的国家是经常见到的。
特派记者 涂劲军 杨东 唐山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