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过后,重灾区的各县(市)、乡镇还适不适宜人居?可以承载多少人口?能否发展产业?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昨(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主持会议,研究我省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地震后不久,我省就启动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主持下,省国土、地震、环保、建设、水利、统计、气象等相关部门参与,采用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生态系统脆弱性、可利用水资源等10个主要指标,对重灾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蒋巨峰在听取了前一阶段工作情况介绍后指出,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范围广、程度深、情况复杂,基础数据搜集难度大,评价工作涉及的学科多,同志们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取得了初步成果。他强调,科学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非常重要,这是进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前提,是决策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深化、实化评价工作,尽最大可能采集和使用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基础数据,合理设计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综合性评价,为恢复重建的决策提供针对性强的评价结论。
蒋巨峰强调,在评价标准方面,首先要考虑前置条件,灾区的资源和环境各种条件中只要有一项不适宜人居,就要一票否决,不能在这一地区恢复重建。其次要考虑支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受地震影响发生了变化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灾害隐患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可适度考虑着眼更好更快发展的前瞻性条件。
蒋巨峰指出,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紧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要抓紧抓实,主要围绕两方面集中展开:第一,该地区能否继续居住,能承载多少人口?第二,该地区能否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容量有多大?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排除不可重建区,然后对可局部重建区、可重建区开展深入评价,以便尽快推进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副省长王宁、李成云出席会议并讲话。(记者谭江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