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灾情 | 关怀 | 救援 | 反思 | 感动 | 重建 | 评论 | 小常识 | 视频
刘奇葆撰文:打胜抗震救灾硬仗 重建美好新家园
2008/7/1 10:28:48   来源:求是

打胜抗震救灾硬仗重建美好新家园

刘奇葆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全国人民大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灾区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受灾群众思想情绪基本稳定,救灾秩序总体正常。

    一

    这次特大地震震级达到8级,烈度为11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灾害破坏极其严重。全省绝大部分市州受灾,重灾地区将近占全省县市区的一半、幅员面积超过全省1/5。人员伤亡极大,截至6月9日,遇难人员达68636人,受伤36万多人,还有17516人失踪。重灾区房屋大量倒塌,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夷为平地。公路、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严重受损,部分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毁,旅游景区和文物古迹受损严重。地震还导致很多次生灾害,特别是堰塞湖和震损水库隐患严重。生态环境等许多损失难以统计,实际受损情况更为严重。

    抢险救援工作异常困难。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带,加上震中周围的15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5条铁路中断,交通、电力、通信一度完全瘫痪,灾情不明,救援力量、车辆特别是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及时进入现场施救。重灾区地质地理环境复杂,气象条件恶劣,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地面和空中救援受到很大限制。形成34处堰塞湖,有2000多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增加了抢险和疏散群众的工作量。受伤人员和受灾群众数量庞大、非常分散,抢救伤员和提供基本生活物资都十分困难。

    安置恢复重建艰巨复杂。一是工作量大。在短时间内解决1000多万人的住处,现有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如此规模的需求;恢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工农业生产,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二是利益协调难。安置群众多,死伤人员多,涉及家庭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群众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增加。三是制约因素多。资金缺口大、用地矛盾突出、自然条件差等制约因素,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四是工作要求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救灾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和巨大挑战,需要有新的理念、机制和举措。

    二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患难与共,救援大军争分夺秒、顽强奋战,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形成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局面。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是一场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打胜的硬仗。

    通过各方面力量的艰苦努力,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83988人,收治伤病员119万人次,1400多万人得到及时转移,800多万临时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所有的重灾县和94%的乡镇通了公路,92%的重灾乡镇恢复了供电,60%的灾区学校已经复课。灾害中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发生疫情、重大次生灾害死人事件和严重的刑事治安案件。中央领导同志对我省抗震救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省委省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指挥有力,组织有方,工作卓有成效。这次抗震救灾,堪称“我国乃至全球抗灾救灾史上的一个奇迹”。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是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等同志深入到重灾区,视察指导工作;习近平、贺国强等同志对我省抗震救灾工作非常关心,作出许多重要指示。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斗志、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不畏艰险、英勇奋战,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13万大军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临危不惧,顽强奋战,争分夺秒地搜救群众、转移人员、抢运物资。救援部队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保护生命的长城。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身先士卒,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省委省政府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省、各市州、县市区形成坚强的指挥和救援体系。由省领导分别带队,迅速赶赴6个重灾市州,靠前指挥。全省上下认识高度统一,态度十分坚决,措施果断有力,确保了抗震救灾紧张有序推进。

    灾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奋起自救、共渡时艰,成为危难时刻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在空前的灾难面前,灾区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最危险的地方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了共产党员的身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各方大力支持、无私援助,为我们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全国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鼎力支援抗震救灾。国家有关部门及时调拨应急资金物资,兄弟省区市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广大志愿者自发上一线参与抢险救灾,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慷慨相助、捐钱捐物,汇集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万众一心听党召唤,众志成城共赴危难,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的卓越执政能力、人民军队的坚强战斗力和中华民族的深厚凝聚力,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凝成了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成果,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胜利,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胜利!

    三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抗震救灾工作分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恢复重建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以安置受灾群众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抓安置,围绕安置抓恢复,抓好恢复促重建,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把解决安置住房作为紧迫任务。地震造成约450万户房屋毁损,其中近350万户在农村。我们采取多策并举、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分类制定详尽计划。对城镇居民和城乡学校、医院等公用事业单位,主要以活动板房解决过渡性住房。在农村,通过适当补助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建简易住房。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农民直接建设永久性住房。抓紧研究制定因灾无房户解决永久性住房的扶持政策。组织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给,实行必要的价格干预。同时,加强卫生防疫,做到不留死角,确保大灾之后不发生疫情;抓紧救治伤员,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严防次生灾害,抓好堰塞湖和震损水库排险,为安置工作提供保障。

    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民以食为天。我们及时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群众,把受灾群众每人每天1斤口粮、10元补助金落实到人,把“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发放到人。加强救灾物资的筹集和调运,搞好粮油、肉类、奶粉、方便食品、饮用水、成品油等应急供应。严格救灾物资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高效的发放体系,坚持先群众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向社会和群众交出一本“明白账”。

    围绕安置抓好灾后恢复工作。一是抓紧恢复基础设施,组织救灾力量,加快恢复灾区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安置工作和恢复重建打下基础。二是抓紧恢复商贸流通和服务业,通过市场增加灾区商品供应,设置便民商店,搞活商品流通,维护灾区市场和物价基本稳定。三是抓紧恢复学校上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解决教学场地问题,尽快组织灾区学校复课。四是抓紧恢复工农业生产,组织抢收抢种,抓好农资供应,争取大灾之年全省不减产、保增收;帮助受灾企业解决困难,支持尽快复产、复工和正常营运,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优先恢复供电、供气、供水企业生产。

    抓紧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灾后重建必须科学务实,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发展负责。我们积极抓好灾害损失和影响的调查评估,为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抓紧编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多方筹措恢复重建资金,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着手实施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先期启动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建项目。制定有关法规,指导和规范恢复重建工作。

    四

    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是灾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我们认真贯彻中央“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振奋精神,营造环境,加强领导,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坚实保障。

    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重建家园。灾后重建工作极其艰巨,“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是党委政府应有的姿态,是各级干部应有的境界,是灾区群众应有的精神。要积极引导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勤劳的双手抗御自然灾害,改变生存环境,重建美好家园。

    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对口支援的巨大精神物质力量,将加快受灾地区获得新生,恢复生机。要主动配合兄弟省区市的对口支援,发挥资金、人员、技术和项目雪中送炭的最大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积极开展省内轻灾和无灾地区对口支援重灾地区,开展各类援助活动。

    大力营造和谐和睦、安全安定的环境,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灾区各种诉求问题,及早发现和主动消除不稳定因素,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强化灾区群众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以失房、失地、失业人员为重点,实施灾后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促进受灾群众转岗就业和就地就业,让受灾群众有事干、有收入、有盼头。要加大正面宣传,向外界展示四川安全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变安全疑点为投资热点,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灾后重建为发展机遇。

    大力倡导冲锋在前、苦干实干的作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抗震救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相结合,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配齐配好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大力转变作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到困难最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把干部在抗震救灾中的实际表现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选拔一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激励广大干部在抗震救灾中建功立业。


打印】【关闭】  
  + 图片动态 更多>>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
广西建设系统抗震救援队返桂(组..
广西一批环卫设备及时发往四川灾..
宋继东厅长赴四川灾区看望慰问..
自治区建设厅广大党员踊跃交纳..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