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援建彭州首批过渡安置房综述 |
|
2008/7/3 11:32:39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尽快帮助受灾群众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动员全国力量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建设过渡安置房。江西省负责援建紧邻汶川的彭州市,该市12个乡镇261个村在地震中受灾严重,受灾总人口61.6万。国务院安排江西省援建彭州过渡安置房1.6万套,5月19日,该省首批援建人员赴川开展工作,拉开了援建房建设的序幕。
虽然对灾区的困难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这里艰苦的施工条件还是让每位援建人员始料未及。山高路远是援建人员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分布在彭州市附近的龙门山镇,距汶川直线距离仅20公里,但是途中山路狭窄、侧临深渊、地形十分复杂,而且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及山体位移等地质灾害,在通往援建点的路上随时可能发生塌方,为了降低风险,援建队员把原来运输建材的大货车换成了小型货车。不少安置点依山伴水,却没有桥梁,施工人员及运输车经常是涉水而过,甚至以河床为路,冒险前进。
地震造成许多安置点不通水不通电,给施工及工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极大的困难。进入6月以来,太子安置点上几乎每天都要停水停电,在此施工的工人们每天不敢多用水,有的工人已经快半个月没有洗过澡。这些客观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是还有些自然灾害却令他们们防不胜防。彭州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每天余震不断,6月1日,省建设厅陈俊卿厅长在前往龙门山镇的上山途中遭遇余震,离陈厅长的车辆仅100多米的危楼轰然倒塌,顷刻间碎石飞溅。幸运的是人员安然无恙。据统计,截至6月17日,彭州市先后遭遇有较强震感的大小余震100多次,其中5级以上就有7次。
面对严峻的形势,江西人没有退缩!水不通,就从省内调来消防车、洒水车每天在各个援建点上来往穿梭,为工人们送去生命之水,基本上保证了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电不通,许多施工企业就自购发电机,确保施工用电的需要;紧急采购的建材无法通过铁路运输顺利抵达,立即改为公路运输;山高路险,运货的大车上不去,就改用小车运输,有时就干脆用人工搬运徒步进入施工工地,用工人们的话说,就是爬也要把板房送到最需要的安置点上去。
为了破解安置点场地平整进展缓慢、影响进场施工作业的难题,江西建设者们一方面自己创造施工条件,要求参与援建的2500多名施工人员就地投入场地平整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与当地政府、救援部队建立三方工作协调机制,结对援建,合力攻坚。同时开展“生产自救,与灾民群众共建”活动,组织对受灾群众进行培训,安排他们参与安置房建设,这样既缓解了人力紧张的压力,降低了施工成本,又调动了灾区群众生产自救的积极性,解决了他们的临时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收入,受到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的欢迎。
在建设过程中,江西建设者们坚持创新思路,他们在当地收购红砖,并进行地面简易铺装,既充分利用地震毁损的墙体材料,降低建设成本,又便于农民复耕,节约利用土地。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7500套活动板房已在彭州各个援建点上拔地而起。江西援建队的同志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灾区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 熊丹 曾宝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