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纪实 |
|
2008/7/3 11:39:08 来源:中国建设报 |
5·12特大地震灾害使绵阳市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全市9个区市县276个乡镇459.5万人受灾,城镇和农村损毁房屋25299.2万平方米,275公里的城镇道路和桥梁受损,市政公用与市政基础设施也遭受严重损失。灾害发生后,绵阳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城管办立即组成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快速反应。快速投入救援打通生命通道灾后,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分批次赶往北川重灾区实施救援。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王绵生亲率城建处长姚军紧急组建了抢险工程队,冒着余震不断、山石崩塌的危险,打通了永安至任家坪的交通线,保证了主力救援部队顺利到达指定位置。
市建设局罗富章、市城管办申泽率领一支30多人的抢险队伍,冒着生命危险,于5月12日午夜赶到任家坪。此后,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先后组织吊车、装载机、挖掘机等重型抢险救援机械70余台套抵达北川。
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抢险队是抢险前线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受到了参战军政民各方高度赞誉。因其出色表现,在北川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调查房屋安全提供重建依据5月14日起,在余震不断,细雨绵绵的情况下,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20多人,深入各县市区调查房屋受损情况,共统计测算数据达3000余项,为确定灾情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准确、可靠、全面的数据依据。5月14日,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近700名专家分别成立了市政设施、公用建筑、民房3个建筑应急安全检查小组。完成了城区41座桥梁、2079幢(处)102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9858.85万平方米城区住房的检查和复查。同时,组织专家赶赴江油、安县等重灾区开展房屋安全检查工作。维护城区秩序照顾“九洲”灾民维护城市常态是除救人以外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绵阳城区所有公厕免费向市民开放;各公园、广场提供给市民避灾,并提供照明、开水供应、常备药物服务;环卫系统24小时保洁和消毒防疫;城区公用基础设施迅速恢复正常,城区主要干道路灯恢复照明;供水逐步恢复;城区公交保持正常运营……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九洲体育馆外三帐篷区26~50号帐篷430名受灾群众的管理。
接到命令后,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30余人到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进行全天候服务,组织150余名环卫干部职工对九洲体育馆内外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清扫、保洁,并搭建完成了一所能容纳300名学生的帐篷学校,确保了“九洲”受灾群众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秩序。同时,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灾区积极帮助指导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深入受灾乡村,做好灾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处理场选址和环卫工作,有效地防止重灾区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协调过渡住房启动重建规划5月13日至6月12日,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动员了80余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志愿者4800余人次,在安县黄土、永安、安昌和北川擂鼓镇等地建设了9个重灾区北川受灾群众安置点,搭建帐篷2048顶,可安置受灾群众1.8万人,为灾后群众安置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5月20日,北川擂鼓镇、曲山镇重建工作启动。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灾民安置人数较多等诸多困难,抗震救灾指挥部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完成了擂鼓镇重建总体规划和总平面图。严防水患扰城快速恢复常态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危险凸显以后,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总体避险疏散方案,制定了具体工作预案。一方面按照工作预案,组织人力为城区1/3溃坝淹没区2.4万余撤离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认真做好疏散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为保障城区及各疏散安置点群众生活用水,在25处避险群众安置点铺设临时管道10公里,设置临时生活用水取水点50个。为了保障安置点照明,抢架临时照明线路10多公里。另一方面加强饮用水、燃气等公用设施安全保障。制定了供水预案,进一步加强原水检测,加强处理工艺,增加设备投入,确保供水水质。纵观抗震救灾整个过程,绵阳市的建设者们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以“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的出色精神风貌,树立了一座无愧无悔的时代丰碑。 本报记者 刘月月 刘开俊 通讯员 邹劲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