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但这是受灾群众的家!我们的规划和设计一定要从细节着手,妥善处理好过渡应急与长远发展、基本居住与城市生活、空间建造与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关系,通过江苏对口援建的精心规划和设计,让更多的四川受灾群众重新找回家园的感受。”江苏省建设厅周岚厅长在布置规划设计任务时说。
妥善处理好过渡安置点和城市发展新区关系的衔接。江苏对口援建过渡安置点位于绵竹城市规划的新区中,为了既快速解决当前大量受灾群众的应急居住需求,又保持和城市长远发展的有机关系,江苏援建区的规划保留了区内道路、市政和外部的所有接口,从方便快速施工和铺设管网的需要出发,将区内原有的曲线形路网调整为方格形路网。
妥善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关系的衔接。按照远近衔接、分步实施的原则,江苏援建区规划充分考虑了与当地未来重建规划的衔接。规划形成的“一心、两片、两轴”的空间结构同样适用于远期新区规划的需要,现在的道路空间也是未来城市新区的骨架空间,现在预留的疏散场地未来将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
妥善处理好基本居住和城市生活关系的衔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四川省的规划设计导则要求:每个安置点按照2000人左右的规模布局规划单元,并配套供水点、公共卫生间、淋浴房、零售点等基本设施。江苏援建区共规划设计过渡安置点32个,每个安置点单元间加大规划道路、绿化带间隔,作为必要的疏散空间。
同时,援建区的公共配套按照长远标准设计,形成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让受灾群众尽可能地享有城市生活。其中一级中心位于规划区的中心位置,由入口广场、中心绿地、滨河广场通过沿街商业、文化、办公等服务设施形成中心商业街;二级中心为南、北两个片区中心,由农贸市场、超市、社区中心、公共绿地、幼儿园、小学等构成。此外,在各安置点组团中心,配套诊疗所、粮食与商品零售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整个规划区设置医院1所、疾控中心1所、农贸市场2个、中小学和幼儿园共7所。
妥善处理好人工和自然关系的衔接。规划充分顺应地形水系变化,沿区内“十”字型水渠布局南北和东西主轴,规划保留现有河道、水渠及两侧树林,并结合规划单元分隔增加绿化退让,增设组团绿地和疏散空间,既满足过渡安置区的基本环境需要,也努力为受灾群众多提供一些交流和人性的空间。
妥善处理好空间建造和人文关怀的衔接。江苏援建区在注重因地制宜、创造空间环境特色的同时,还注重体现人文关怀。规划设计还对过渡安置区提出了命名建议,命名有的反映了抗震救灾大环境下的人文思想,如博爱路、和平路等;有的体现了江苏人民支援四川灾区各部门协同共建的精神,如川江路、同心路;有的融合了江苏各地的文化地域特色,表达江苏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如南京承建的安置点建议命名为钟山苑,苏州承建的安置点建议命名为虎丘里,扬州承建的安置点建议命名为广陵坊等,把江苏省援建项目作为铭记江苏、四川两省人民友好情谊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