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灾情 | 关怀 | 救援 | 反思 | 感动 | 重建 | 评论 | 小常识 | 视频
“江苏精神”撑起一座“板房城”
2008/7/4 11:51:56   来源:中国建设报
  江苏广大援建工作者怀着对绵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按照“最佳的规划、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要求,攻坚克难,日夜奋战,全力推进过渡安置房建设。绵竹人民深怀感激之情,自发组织慰问江苏建设者。江苏人民和灾区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这是一组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一周多时间,1160多车皮用于建造活动板房的彩钢板等物资,从江苏运到了绵竹;  

    半个多月,7900名建筑工人快速集结于千里之外,在2400多亩土地上同时摆开战场;  

    一个多月,这块曾经沟渠纵横的田野上,平地筑起了一座能容纳6万多人的“板房城”……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种叫作“江苏精神”的特殊力量在支撑!为了让受灾群众能早日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家”,来自江苏的各路援建大军,用感天动地的行动,驱散了灾区群众心头的阴霾,点燃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希望之灯!  

    带上胰岛素奔赴战场  感动得部长“敬礼”  

    在工地上采访南京市建工局局长贾德裕时,是在泥泞的工地上边走边谈的。他的脸上掩饰不住的疲劳,让大号安全帽下的身躯显得更瘦弱了。  

    很少有人知道,已经55岁且患有严重糖尿病的贾德裕是带着胰岛素来到灾区的。来之前,老伴不放心,但他的口气丝毫没商量:我是建工局长,我有当年抗击“非典”突击建野战医院的经验,我不去谁去?出征前,他来不及回家与亲人话别,连自己每日必须注射的药物也是让爱人打的送来的。  

    一到绵竹灾区,贾德裕和他带领的220名参战队员,就如同“空降”到了荒郊野外,没吃没喝,更无水电,第一锹土竟是在手电筒指引下完成的。大家扯起帐篷,搭起地锅灶,艰苦不言而喻。难怪当记者要看贾德裕的住处时,他反复说:“我住的地方好多了!”到了现场一看,不过一床一被而已,“可当初哪有这样好的条件啊!”  

    为了打好开工第一仗,贾德裕每天深夜12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每天在施工现场工作10多个小时,亲自规划作业面。5月29日上午,因连续3小时冒雨指挥协调,血压急剧升高,达到100/160。  

    5月31日傍晚,来绵竹检查工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听到这个带着胰岛素上战场的老战士事迹,不禁向贾德裕敬了个礼,大声说:“向您致敬,向您学习!”  

    长时间高速状态运转  壮年副厅长突发心脏病  

    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顾小平的爱人身患重症,一直需要亲人在身边照料。可是大地震发生后,分管抗震工作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线。一个多月下来,累得又黑又瘦。他指着手臂告诉记者:起码晒脱了两层皮!虽然整天忙个不停,可是大家知道,顾小平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一天吃早饭时,他忽然感觉心“砰砰”地几乎要跳出胸口,浑身发软,虚汗直冒。旁边卫生厅一位工作人员吓一跳,赶紧送他去医院。到了医院,心电图检测到,他每分钟心跳达到了180下,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住院手术。可是为了不耽误工期,他硬是让医生挂了点滴,就立即返回工地。  

    年近六旬建工局长累得开会只能写“话”  

    “我都60岁的人了,马上就要退休,还求啥子名利?只想再干点事情!”说这话的是该省建工局局长高学斌。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患病毒性角膜炎已经十几天了,每天要点6次眼药水。在援建安置房的最初阶段,他整天跑前跑后,跟13个市的管理和施工人员几乎都要说个遍,到最后嗓子全哑了,开会讲话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  

    没能与病危父亲诀别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痛  

    在江苏30多个施工点上,一共驻扎着8000名建设大军。正是在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下,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就像一只只萤火虫,汇集成了闪光的“英雄群像”。  

    江苏省建管局的李爱国,天天在施工现场巡查,协调解决施工中的急难问题,人黑了,嗓子哑了,脸上、手臂上都被晒脱了皮。6月7日,他岳父过世,他只请了一天假,9日便返回绵竹。南京建工局的吴永军,隐瞒了父亲病重的情况,作为先遣队员赶赴绵竹。5月31日一早,父亲便去世,由于施工现场通讯信号不畅,直到晚上他才接到噩耗。没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痛!  

    打仗亲兄弟,救灾父子兵!宿迁大队的周成林、周飞、周虎父子仨和淮安大队的张玉江、张怀涛父子俩,都在第一时间参加了援建队伍。两位父亲有着同样的心声:支援灾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锡建设局的黄伟祥,为抗震救灾毅然推迟了婚期,告别了心爱的女友;南京市质监站的陈亮,孩子出生才十多天,就毅然背起了赴川的行囊;连云港的魏玉刚,妻子即将临产,他是从病床前飞到四川的……  

    更多的无名英雄给我们太多的感动  

    在援建工地上,更多的是无名的英雄。常州工地来了两口子,上演了工地版的“天仙配”,你施工来我洗衣,可当记者前去采访时,他们却怎么都不肯透露名字。省交通厅组织的运输驳运驾驶员们,风餐露宿,没有洗过一次澡。他们中,有的亲人去世了,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小孩高考了,不能回去陪伴……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80后”意味着任性、娇惯和“愤青”。可在常州工地上,却有一个别样的“80后”。出生于1983年的刘文明,在大地震后第三天就因急性阑尾炎发作而开刀住院。但他坚决向领导请战赴四川援建,拆线后立马就赶回绵竹工地。几天艰苦劳动下来,刀疤红肿了,他忍着,生怕被“强制遣返”。继而身体开始发热,他偷偷找到何师傅要消炎药,老何感动得流下了泪。指挥部获知后,送他去医院,并要为他开病号饭,小刘却反复说:“抗震救灾是头等大事,我这点事算什么,我不要搞特殊!” 
  

打印】【关闭】  
  + 图片动态 更多>>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
广西建设系统抗震救援队返桂(组..
广西一批环卫设备及时发往四川灾..
宋继东厅长赴四川灾区看望慰问..
自治区建设厅广大党员踊跃交纳..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