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会越过越好的”——陕西省宁强县农村灾后重建侧记 |
|
2008/7/8 9:00:27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我们原来的房子全倒了,现在我们家又准备盖3间房、132平方米,我们会越过越好的。”在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亢家洞村,四组村民王定礼一见到记者,就拿出一份《5·12拆危新建协议书》。在亢家洞村,像王定礼这样的受灾户有343户。震后,大部分受灾村民都与村委会签订了同样的协议。而协议的签订,也启动了受灾严重的宁强县农村的灾后重建工作。
村镇规划:明天的蓝图
5月12日,在这个令世人悲怆的日子里,作为出陕入川第一县,距汶川震中只有225.7公里的陕西省宁强县也遭受重创。在农村,许多村庄的土坯房都已坍塌。走在村庄里,满眼的断壁残垣。
现在是烈日当空,可是几个月后的寒冬来临时,灾区农民住在哪里呢?在积极进行救援和全面开展震损房屋应急评估后,宁强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建设局)立即将精力转到了灾后重建工作上。
据宁强县建设局拆迁办主任周敏介绍说,该局把科学规划、给灾区村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建房技术指导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落实包抓责任,限时检查成果。为了尽快制定灾后重建的规划,该局紧急抽调局机关具有测绘技术、规划知识的16名干部,组成4个村镇规划工作组,对全县26个乡镇分片包干,开展灾后重建村镇规划技术服务工作。他们主动与乡镇领导联系,深入一线,勘察地形,测绘地貌,征求乡镇政府和群众意见,规划新建方案,力求做到选址合理、规划科学。
建设局局长李清荣说:“对于接下来的农村建设,规划还是主要的工作,我们的许多规划图纸已经设计出来了,我们将加大力度,加班加点,尽快将规划做好。”
技术支持:安居的保障
“一定要让灾区群众住上抗震房,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没有一点抗震设防。”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张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当地实际,又与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后,宁强县建设局在农村基本没有建设过渡安置房进行过渡,而是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尽量让受灾群众早点住上自己的房子。譬如许多村民附近亲戚较多,对于愿意投亲靠友的村民,建设局除了给受灾村民补助外,对接受投靠者一方每月也有150元的补助。这样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受灾农民的临时居住问题。该政策也深受受灾群众的欢迎。
灾后重建,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宁强县建设局结合全县房屋抗震实际,争取省、市技术支援,大力推广省建设厅编制的《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要点》,编制完成了《宁强县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图集》,免费提供给乡镇政府、受灾群众使用,为受灾群众建抗震设防房屋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
自力更生:美好生活的希望
村委会与王定礼签订的《5·12拆危新建协议书》明确规定,村委会负责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建房有关优惠政策,监督村民拆除危房并按规划设计要求施工等。村民自签订协议起15天之内须全部拆除危旧房屋,新建房屋在放线后4个月内全部竣工并且入住。协议的签订,给农村灾后住宅的重建确定了时间表。
为了让受灾群众在过冬之前至少有一间固定的永久性住房,宁强县建设局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灾区当地基础设施差,没有砖厂,他们一方面派人专门到外地去取土样,做调查,尽量以最低价格为村民供应到位;另一方面,该县拟建一家砖厂,鼓励民办企业办厂,以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
同时,宁强县也积极落实有关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补助每户两万元,同时还由政府担保给灾区村民提供贴息贷款,不足的部分村民可以利用自有存款或向亲友筹借。
协议的签订及政府的帮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建房“自救”的积极性。在亢家洞村,穿过房屋东倒西歪的村落,记者看到,新规划的对该村28户受灾群众的异地集中安置房建设已经动工了。路过的66岁村民王定奇说:“我们有帐篷住就很好了,不过能住进新房就更好了。国家补助我们两万元,我们再借一点,冬天来之前我们的新房肯定能盖好住进去。” 记者 翟建 王庆 温禾 王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