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灾情 | 关怀 | 救援 | 反思 | 感动 | 重建 | 评论 | 小常识 | 视频
科技防灾减灾成两院院士大会上焦点问题
2008/7/8 9:10:31   来源:中国建设报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群白发皓首的院士活跃在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的第一线,发挥着科技界最高咨询机构的思想库作用。在前不久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科技防灾减灾再次成为院士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滕吉文院士说,地震的发生本身是一个物理和力学的过程,这次汶川地震的发生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必须研究地球内部,研究地震孕育期的地质构造环境,这样才能够不断解决问题。“地震预报确实是很困难的,但作为科学工作者要迎难而上,才能攻克它。”滕吉文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加强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深层动力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未来认识地震发生的地质和构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陈颙院士表示,要加强地震预警研究。假如地震发生之后,最近的地震台站接收到地震信号,用无线电波发出去,马上通过电视媒体、手机短信发布消息,就可以争取到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针对震区灾后规划重建提出了建议。他说,灾后重建要准确掌握地质情况,避免新的城镇在地震活动带或山体滑坡易波及的区域。“如有条件,我建议有的县、镇可适当合并,从长远看,利于城镇化进程”。

  谢世楞院士建议,要在对灾区各类建筑物震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有关抗震设防和加固的规定,以及抗震设计规范的结构抗震验算和抗震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全国抗震防灾工作的水平。

  刘嘉麒院士则特别强调了灾害研究的前瞻性问题。他说,这场灾难给我们一个警示,科学不仅需要创新,还要有前瞻性,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和部署,“为国家,为老百姓作出实际的贡献”。

  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姚檀栋院士说,最近几年,比较大的灾害都和青藏高原相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它的规律,有了前瞻性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预测,至少是定性的预测。“地球科学与国家发展联系太密切了,一些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应坚持长期、不间断地去探索,如地震发生的机理等。”杨文采院士说。 吴晶晶  孙闻


打印】【关闭】  
  + 图片动态 更多>>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
广西建设系统抗震救援队返桂(组..
广西一批环卫设备及时发往四川灾..
宋继东厅长赴四川灾区看望慰问..
自治区建设厅广大党员踊跃交纳..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