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数万生灵涂炭,它以悲剧形式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也使我们重新看到一种久违了的精神力量,我们为自己拥有如此丰富而又充沛的情感而感动,也为一个民族践行了如此之多的美好行为而骄傲。
有西方媒体说:中国人在震灾中的表现令人感动,但中国人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管这
种判断基于何种理解,但时光不支持激情。再大的悲剧总要落幕,再大的苦难总要过去,人与社会总要前行。而我们的确应该研究如何将伴随悲剧唤醒的精神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如何使伟大精神永驻,使之化作民族跃升的基石,如何将抗震救灾精神融铸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抗震救灾中产生了哪些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他同时指出,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思考民族跃升的必备条件,这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支持。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转型,在有了享受较为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曾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甚至弄不清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们应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次抗震救灾给了我们许多感动,同时引发我们思考。有一条短信这样说:“感谢汶川人!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来完成这次真正的拯救!让权力归向人性,让生命体现尊严,让信心获得验证,他们是天下的盐,让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也包括每个人开始变得有人味,会哭泣,能感动,懂得爱,好好活!”有媒体的问卷调查得出倾向性变化,88%的人认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人生”,78%的人认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密切了”,60%的人认为“对公益活动态度变得积极了”。这些都反映出震灾与救灾给人带来的道德价值观上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将我们带到更高层面的思考,即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该强化哪些东西,才能有力前行,直至目标的实现。所谓中华的崛起,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崛起,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上的国家和民族才敢言崛起。正所谓: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标准,一流国家出价值观。这种判断在大国博弈进入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更为突出。中国要在世界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必须丰富和提升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必须确立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核心价值观。而这次抗震救灾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深刻启示,这为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支持。
■全社会互助友爱的天性得到张扬,公民精神得到强化,这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现代基因支持。
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民众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说:“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不缺失。”这次抗震救灾不仅把国民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怜悯激发出来,尤其重要的是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出来,迫使人们思考:我和社会的关系,我能承担什么责任……在灾后不长时间里,社会捐款达到了四五百亿元之巨,这在中国慈善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更为可贵的是,在捐助灾区的活动中,人们不仅踊跃捐款,还进行着广泛的讨论:我不认识你,但知道你需要帮助;我帮助不仅仅是源自你的要求,而且源自我作为社会人,作为公民的责任。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弥漫着一种形散神也散的氛围,其原因在于缺少公民的责任意识。这次灾难让人们切身体会到:原来人与人离得这样近,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这样生动直观,承担社会责任原来并不都反映为负重,还有伴随精神愉悦而来的快感。所有这些都将为我们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和精神因子。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彰显,执政方式在优化,执政效率在提高,这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政治与思想上的支持。
正如人们所说,这次大灾难形成的信息公开前所未有,形成的感情激荡前所未有,形成的团结互助前所未有,形成的美丑对比之耀眼,爱恨冲突之直接,也前所未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赞誉说,中国在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面前做出了典范。英国《泰晤士报》就此发表评论:这样的开放程度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温总理的坦诚程度让世人吃惊,温家宝展现出的领导风格让世界钦佩。所有这些,原本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反映,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正确途径。所谓以人为本理念的张扬,最突出的莫过于国旗为遇难平民而降。这表达的是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的珍重,映射着我们党的执政者理念。这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的一次飞跃。
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执政党的主导,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越先进,所建立起来的核心价值越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所以,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以及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能的要求,都很好地反映于抗震救灾全过程,并获得人民群众强烈的回应,这必然为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政治、思想与社会基础。
如何把抗震救灾精神融铸于核心价值观
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抗震救灾精神融铸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以英雄行为诠释英雄精神即将精神载体化。所谓载体化就是将精神元素以直观形象表现出来,保证其感染力、感动力。强调精神的载体化是由人的接受规律而来,一般情况下,人是由感知到认知,通过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来表现和诠释英雄精神,永远都富有冲击力。那么,如何将精神载体化?可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地震遗址的保存建设,还原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和瞬间,让每一个前往参观者受到一次灵魂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再比如,借助图书、摄影、雕塑等文化艺术作品来展示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在思想碰撞中升华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足以让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感动一辈子的故事。同时也将一度众说纷纭的是非、荣辱、得失等需要做出价值判断的道德困惑,以绕不开躲不过的方式摆在我们面前。如何由此将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向前推进一步?很重要的一点是让矛盾和冲突、激情和理性、真理和谬误、善良和丑恶同时进入公众的辨析领域,通过碰撞和思辨,使之聚焦化、清晰化,形成主流道德价值观,即在过程中让大众实现自我教育。理论工作者更要在公众的辨析领域中善于挖掘,不断揭示出深及民族灵魂的精神内涵、精神实质。只有广泛参与,不避矛盾,反复寻真,最终形成全社会的共有价值观。到这时,抗震救灾精神才会放大,才真正化作永恒。
■将抗震救灾精神反映到制度建设中如何让我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回归日常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将抗震救灾精神最大限度反映到制度建设中,以此保证其对社会进步的引领和强化,保证把一个民族的文明创造巩固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较长时期内,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去挖掘抗震救灾精神,要找到精神对制度的要求及其互动点,只有到这时,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的影响才能由有限化作无限。(公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