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大抢险 展建设“铁军”风采 |
|
2008/7/25 13:57:02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在四川绵竹地震灾区,有支来自河北建设系统的救援队伍,他们肩负着灾区人民的希望,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援一线。生活条件的艰苦、连轴工作的疲劳困不住他们;现场环境的恶劣、作业条件的艰险压不垮他们;断断续续的余震、持续不断的伤病吓不倒他们,所有救援人员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竭尽全力多挽救一名受灾群众!这支救援队在12天时间里参加救援102次,投入车辆171台次、人员827人次,以超人的毅力挑战极限,实现满负荷运转……,被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称之为“站得出、拉得动、打得赢”的铁军。
16小时的紧急集合
四川灾区急需大型机械!
5月15日晚,河北省建设厅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会议研究了四川灾情,当即做出了重要决定,马上派出救援队赶赴四川!灾情面前,不允许有任何拖延!一个个电话打出去,一个又一个人从睡梦中被唤醒,一辆辆吊车、挖掘机启动起来,人员、设备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紧张的16个小时后,河北建设救援队集合完毕,16日下午踏上去往四川的征途。
77名队员和15辆大型机械设备来自省建设厅和全省各地10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然而此时,他们只属于一个集体——河北建设抢险救援队。时间紧急,许多同志根本就没来得及回家。“现在灾区人民的安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先不考虑!”队员们的话掷地有声,他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救援队队长蒋满科同志在出发之前正在等待体检结果,突然接到上级任命他为救援队长的通知,他隐瞒病情一口答应下来,到灾区后腰痛得几天睡不着,大家才知道他不久前刚到医院进行了糖尿病和腰肌劳损的检查。
救援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潘树坤同志正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学校原来定于5月18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了带领抢险队出征,他毅然放弃个人利益,推迟一年答辩。
共产党员马二保同志的妻子因病住院准备做手术,但他毫不犹豫参加了救援队。
河北建工集团的耿宪军同志本人患糖尿病多年,而且母亲正在住院……类似的例子很多。大家舍小家为大家!不须动员,都想为灾区群众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所有队员此时此刻心中的共同信念。吃苦算什么
路上、营地、现场……救援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出发时任务紧急,救援队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生活问题。根据组织安排,机械车辆用货运列车运往灾区,部分队员与之同行。两天两夜里,这些押车的队员们只能待在火车厢中的驾驶室里。不敢下车、没有棉被,也没有保暖的衣服,挨冷受冻,热食热水都是一种奢望。他们克服了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将大型设备顺利地运往灾区!
大型机械设备卸车后,河北建设救援队迅速开往绵竹汉旺镇,他们在这里遇到更大的困难。汉旺镇天气阴冷,几乎日日有雨。救援队准备的帐篷属于旅游用品,难以遮风挡雨,漏雨浸水乃是家常便饭,习惯了北方气候的队员们,到了晚上更是难以入睡。漏雨严重的帐篷床铺紧张,怎么办?去吊车驾驶室过夜——有的同志在驾驶室一住就是十多天。
住宿条件十分艰苦,吃得也不好。刚到达一线灾区时,这里物质极其匮乏,队员只能吃从石家庄带来的面包,渴了只能喝冷水,当地百姓主动支援了一点生蔬就算是菜了,至于洗衣粉之类的生活用品更是极其短缺……
艰苦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到队员们的精神,“饭菜不合胃口,饿了自然就吃得香了;地湿被窝潮,困了什么地方都能睡。想想灾区人民,咱们吃点苦算什么?”队员们互相鼓励说。特殊的考验面前,救援队交上了77张满分的答卷。
面对伤病,舍身忘我
在最前线的灾区,河北建设救援队必须要战胜心中的恐惧。这里都是废墟,在清理过程时,很可能碰上余震再次垮塌;这里随时都会擦伤碰伤,伤口很容易感染破伤风;这里天天阴风冷雨,感冒生病是家常便饭,治疗条件差工作强度大,病情很可能恶化。这一切会让河北建设救援队畏惧吗?队员们用行动回答:不会!
十几天里,全队三分之一的队员患上感冒,原因无外乎衣服单薄、风餐露宿。还有九名同志在工作中被各种利器扎伤、碰伤,来自河北建勘院的王军营被钢钉刺穿了鞋底,深深地扎进脚心,他强忍疼痛,依然坚守第一线。华北建设集团的吊车司机刘唯利,他进入钢屋架卸吊钩时遇上余震,钢屋架意外斜倒,挤擦在刘唯利同志身上,所幸的是仅造成肘部和小腿部外伤……
其他的至于擦破皮、小伤小病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不管怎样,所有队员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带病带伤坚持战斗,没有一个人退缩。队员们的表现展示出了奋不顾身的勇气!没有舍身忘我的精神,就产生不了这样的勇气,铁军不怕死!
为了灾区,尽我最大努力
河北建设救援队是一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队伍,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在于抢险救援,在于扶危解难,在于帮助灾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唯恐自己的时间有一分一秒的浪费,他们唯恐自己不能尽到最大的努力。
灾区当地救灾指挥部面大点多人少、信息不畅、指挥层次多,有时可能会造成大型机械救灾设备闲置,延误抢救时间。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现象,救援队经当地指挥部门同意,果断做出“指挥前移、主动出击、积极回应、双向调度”的决策。在保证当地指挥所及时调度各种设备的情况下,救援队指挥所前移到受灾群众接待和灾情报告点,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工作。救援队简化指挥流程,边报告、边出击,增加了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使人员和设备满负荷运转。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所有队员都牢记自己的责任,咬紧牙关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
采取了靠前指挥、一级待命的机制,救援队成为灾区一线的急先锋。每次任务他们都是最先到达救援现场,疏通救援道路,吊开废墟上的大型构件,等后续的解放军和公安武警等救援大部队到达时,建设救援队已经基本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救援队率先实现了满负荷运转,日工作量和单次起吊最大重量创造了奇迹。有一次救援队接到任务,19.6吨的水塔顶罐倒塌在排洪河道里,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为后面的排洪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在时间紧、任务重、设备紧张的情况下,救援队的同志们找来25吨吊车,对它进行科学操作,合理发挥设备性能余量,在工作半径5米、出杆11米情况下吊起了这座水塔顶罐,力矩阵达110%,超出设备使用性能10%%,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徽在一线闪光
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开展“让党徽在救灾一线闪光”活动。20名党员的胸牌上专门加上了“共产党员”的标识,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所有队员。
虽然救援队的队员来自不同单位,但在党员的带动下,所有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在荣誉面前,他们互相谦让;在危险面前,大家纷纷迎难而上。班组之间,同类车之间、组与组之间,分队与分队之间主动开展了竞赛活动。事实证明: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队员们的积极性,进而使救援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廊坊中太集团并接见救援队员家属,给中太集团前线救援队员以极大鼓舞。来自该集团的郑志强同志表现突出,被集团公司党委批准火线入党,救援队临时党支部专门为其组织了庄重的入党宣誓仪式,成为一桩美谈。
在一线灾区的日日夜夜里,救援队里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副队长唐彬老家是四川,至今还有亲属留在四川地震灾区。他到达灾区后,一直坚持工作,从未提出回家探望亲人的要求;河北建勘院张兴科冲锋在前,有一次站在残垣断壁里清理废墟时遭遇余震,躲闪中不慎将眼镜掉在地上,一个镜片摔碎,他戴上剩下的一个眼镜镜片,继续奋战在抗震一线。
“来一趟已感到光荣,只图多做贡献,其它别无所求。”党员们说。
铸就“铁军”精神
在灾区的十多天里,河北建设救援队参加了三次生命救援;从废墟中为灾区百姓清理出存折、现金及贵重物品等个人财产价值200余万元,粮食1.5万余公斤;帮助东方汽轮机厂起吊压在设备上的钢架屋顶、断壁,从瓦砾中清理出数控机床、机械设备、涡轮叶片成品及毛胚件等物品价值8000余万元;协助当地电力部门吊装恢复变压器47台,安装电线杆100余根;为救援行动扫清路障、恢复交通3.4公里;平整受灾群众安置场地10万平方米;吊运各类救灾物资130余吨;清除危险建筑物12余处;翻查清理建筑废墟5000余立方米;疏通清理被倒塌的大型建筑构件阻塞的河道3处。
救援队不负河北人民的重托,圆满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队员们面对着摇摇欲坠的危楼、持续不断的余震、压抑沉重的气氛、连绵不绝的阴雨,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援救任务,并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全省260余万建设大军做出了表率,为河北人民增了光、添了彩。他们用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用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铸就了“站得出、拉得动、打得赢”的铁军精神!苏明哲 郭风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