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与奥运的双重使命——成都市灾后重建工作纪略之一 |
|
2008/7/25 14:11:29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决战“八一”建设与奥运的双重使命
8月1日对所有成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让全市需要过渡安置的受灾群众这一天以前全部入住,灾区百姓在过渡安置房内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盛况。这意味着在8月1日前要建成18万套过渡安置房;同期还要完成15万套自建房。成都市建委义不容辞地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角。
震后,成都渐入暑热时节,帐篷内温度比室外温度平均高出5摄氏度,灾区群众可谓苦不堪言,安置房能否如期交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部分安置房已落成,置身其中,比帐篷里确实舒服很多。据统计,都江堰、彭州、崇州3个区(市)县灾情十分严重,加上郫县等5个受灾地区共有8个区(市)县共有需过渡安置群众约109万人、28万户,同时学校、医疗卫生机构还急需大量临时过渡房。
困境与抉择力创城建史上新奇迹
8月1日前全部入住的工作目标可谓困难重重:几十天的工期,要完成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工程,这是成都市城建史上从未遇到过的“艰难险重”任务。
从都江堰到虹口仅26公里,由于路窄弯多,还时常发生塌方、泥石流,危险无处不在。过渡安置点市民考察团代表谭小凯亲身体验了运输的艰辛:运输车一般都设正、副两位司机,正司机负责驾驶,副司机负责察看前方是否有石块松动或滑落。任何一个小石头都有可能是一颗子弹。
另外,这次安置房建设点很多都是在山区、废弃地。山区的安置点施工面积比较狭小,环境复杂,点位较分散,工程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受灾地区的水、电、路和通讯管网都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水、电供应本身不足,施工效率较低。施工单位还要提防频发的余震侵袭,常常有数吨、数十吨的巨石从施工人员身边滚落,施工人员只能冒着危险加紧作业。而且,成都的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地面温度有时达42摄氏度,板房上的彩钢温度超过50摄氏度,对施工人员的体能消耗很大,直接影响施工进度。现在雨季已经来临,大雨、暴雨时间增加。为了抢一点点时间,一些建设单位提前10天就把天气预报资料拿到手了,就是为了根据天气安排工序,人停机不停。施工中重要一环是场地平整,浇灌混凝土,而雨水则会冲垮混凝土,工程也不得不由此停工。
凡此种种,不少市民对“所有受灾群众8月1日前全部入住过渡安置房”能否实现提出了质疑,对此,成都市建委主任、市灾后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黄平明确表态:攻克任何艰难险阻,创造建设奇迹,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月1日让受灾群众都住进活动过渡安置房的奋斗目标。
团结协作建设职工迎难而上
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令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
成都市和各区(市)县都及时成立了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过渡安置房建设计划落实、任务督查、运输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形成五大协调机制:一是建立水、电、气配套协同机制;二是建立市领导和市级部门领导对口联系受灾区县的对口联系机制;三是建立运输保障机制;四是建立成都市安置房建设协调小组与援建单位、受灾区县的定期例会制度;五是建立部门和上下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来确保全市过渡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
兄弟省市千里驰援、无私奉献令蜀人泪下。全国共有十省市援建队伍先后参与成都市过渡安置房建设。
措施得力是成都安置房建设成功所在
成都市共组织了锦江区、青羊区等15个区(市)县对口支援都江堰、彭州、崇州26个受灾严重的乡镇。负责支援任务的(市)县采取有力措施,在安置点场地平整、公共配套建设等具体工作中提出许多新方案。锦江区在工作中提出了安置点位选址应考虑“尽量集中、能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安全”的原则,确保了安置点位选址的科学性。成华区在对口援建中,针对点位多、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采用“四步走”的工作方式,即选址定点与规划完善同步;选址定点与场地平整同步;场地平整与板房搭建同步;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同步。都江堰向峨乡地处山区,要选一块平整地很困难,新都区援建人员采用独特的“梯田式”设计解决了难题。龙泉援建彭州丽春镇的白鹤安置点工地上施行的以工代赈、建渣平地、以菜代草、以软代硬的方案不仅帮助群众短期增收,还为复耕提供了便利。
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承建都江堰市过渡安置房建设,他们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安置、边完善的特殊模式,仅用5天时间就修建完成了“幸福家园”安置点一期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入住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点。建工集团还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安置点内厕所采用自动冲水的蹲便器,为老人、残疾人等配备了专用的坐凳;设置了淋浴间、盥洗间、洗衣台和晾衣架;安置点食堂除规划内的分户厨房外,按每1000户设置了集中的就餐区,并兼有幼儿园、学校和娱乐场所的功能。 (记者 王虹航 严莉 杨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