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后重建规划与就业援助 |
|
2008/7/25 14:15:29 来源:中国建设报 |
灾后重建是应急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每一场灾难过后,灾后重建都是当地政府的一道难题。重建美好家园对活下来的人是必须的,也是一个重新发展的契机。重建规划和就业援助则是灾后重建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重建规划
在废墟上建设是重新发展的契机,重建规划科学与否,对灾区的持续发展和受灾群众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从编制过程到重点内容,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建筑单体,从经济发展到文化教育,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消除原本存在的弊端。以更新、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理念和方法,设计一个更为安全美好的家园。
灾难过后,灾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组织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的研究人员,通过详细的灾后调查,对每一个重建场地进行安全性评估。选址过程中,要对震后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新的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城乡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新的建设要尽可能地与自然条件和谐统一,成为环境友好型城乡,并以此作为重要标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创造更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小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
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更多地让受灾群众参与其中。一方面,有效地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痛苦,另一方面,让规划变得更为民主和宜人。具有精神意义问题的规划,尤其需要尊重受灾群众的意见。例如,是原地重建以表明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还是择址新建,除了听取专家关于环境和安全的评价意见以外,也要更多地考虑受灾群众的意愿。从确定新的城市形态和城乡布局,到修建抗震纪念物的具体设计方案,都应让市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反映。民主不仅仅是科学的规划程序,还体现着受灾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环境自主选择的权利。
重新建立的城市与乡村要比原来更安全,成为地震震不垮、洪水冲不垮、冰雪压不垮的家园,必须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新建的城镇中,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工艺都要提高抗震等级,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要具备应急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居民要有更充足的避难空间。农村重建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引导和帮助村民建造有抗灾能力、造价适中的房屋。要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打造和维护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和农村景观。
根据国际经验,重建规划中可以确定一定的发展时序,让一些试点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以此带动整个灾区的持续发展。一些地区的率先发展,可以创造灾后重生的经验,鼓舞灾区人民和投资者的信心,使灾区得到更快的恢复和更好的发展。
就业援助
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标志是恢复生产活动,在家乡重新就业。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受灾群众就业是推动本土经济恢复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受灾群众有了就业岗位和工作收入,就能激活灾区的商品流通,推动灾区各业的恢复和新生,迅速重建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新的繁荣。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就业援助。当务之急是帮助受灾群众寻找就业机会。灾后重建工程要尽可能地使用当地的劳动力,既可以工代赈,又能减少建造成本。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建筑施工、物业管理、城镇环卫和园林绿化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既可解受灾群众就业的燃眉之急,又能吸引灾区群众长期就业。要高度重视对灾区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既要考虑现有岗位的职业技术要求,又要适应产业更新升级的需要,提高受灾群众适应未来经济活动的能力。
就业援助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当地的传统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的特性。大震破坏了灾区的劳动力结构,原本健全的劳动者变成了残疾人,弱势群体在总人口中比例明显增加。因此,有必要采取专门的政策和措施,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条件。不同的受灾地区各具产业特点,恢复的重点不尽相同,就业援助也要因地制宜。地震的严重破坏,导致汶川、坝州等地旅游收入急剧减少,旅游人才大量闲置。可以启动“抗震纪念游”、羌族文化游等项目,尽快恢复特色经济。也可提供小额贴息贷款,让重新开业者尽快恢复经营活力。就业援助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也要积极支持。
重建规划与就业援助有着密切的关联。重建规划确定了城镇布局,描述了产业结构,谋划了未来发展,在劳动力组织结构、技术素质等方面,为就业援助提供了现实依据。就业援助则为重建规划的具体实施、为规划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四川灾区再建美好家园,需要将重建规划与就业援助统筹考虑。贾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