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灾情 | 关怀 | 救援 | 反思 | 感动 | 重建 | 评论 | 小常识 | 视频
台湾9•21地震博物馆主持设计建筑师邱文杰:让“记取”成为重建家园的力量
2008/7/29 11:30:5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两月有余,在政府与民众迅速、坚决的救援之下,伤痛正在渐渐平复,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把废墟绘成新家园的蓝图,为受灾群众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而面对这样巨大的灾难,除了坚强应对、重树信念之外,还应深刻记取。已有有识之士提出,应该在震灾地区建立一座博物馆,收纳起所有的“灾难往事”。目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地震博物馆是台湾9·21地震博物馆,主持修建者台湾大涵学乙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邱文杰,用6年时间,打造出了这座视觉效果惊人并意味深重的地震灾难纪念之所。邱文杰告诉记者,他并非是一位研究防害减灾的建筑专家,他只是对自然灾害留下的创伤做了处理,留给岁月也留给更多的人们看。他认为,在自然的强大威力面前,人们更应该懂得对一栋建筑物的需求和其能够达到的承载力。“‘安稳’一词说来简单,但是用在建筑上,需要我们用心。”保留残破并缝合创伤  

  1999年9月21日发生在台湾的强地震,曾在台湾划下惊心动魄的伤口,经过近9年时间,伤口已化为能够激励人心的标记,这个标记的重要载体就是台湾9·21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内完整保留了当年地震时的一处学校废墟,借助钢索支撑结构将其与博物馆相连,独特而富有内涵,已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出色的地震博物馆。  

  谈及9·21地震博物馆时,邱文杰说:“大自然是如此磅礴,又如此冷酷,我们在她面前很渺小。但站在人类的视角上,我们应该做到让自己尽量安稳。”而当这种“安稳”消逝,邱文杰说,审视之时,人们会陷入深痛的沉思之中。犹如无数走在他设计的地震博物馆之中的参观者,会长时间驻足于高大的玻璃窗前,屏息凝视窗外断裂坍塌的一大片房屋废墟,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震撼和创伤。  

  邱文杰回忆第一次到灾后半毁的校园,看到倒塌的校舍、被断层撕裂的操场跑道。“深深被大自然的力量震慑,也学会了谦卑。”他决定尽力保留这些景象的完整,让观众在参观地震遗迹时能有所体悟。台湾9·21地震博物馆从设计到完成经历了6年,邱文杰说,6年来,他看到榕树根等花花草草,顽强地与钢筋水泥搏斗,从废墟中挣扎出头,而这些“废墟绿意”在他看来,正是台湾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才是园区的主景与重点。所以,“保留”,成为他设计的主旨。  

  如何将废墟变成可观可保留的“建筑”呢?邱文杰做了一个“缝合”的比喻。“废墟上的建筑物有着被地震撕裂了的伤口,我们将它缝合;还有裂开的大地,我们引用‘针情缝合伤口’的概念暗喻将所有合一。”邱文杰说,在缝合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针”、什么样的“线”、怎样缝合,是他们着重思考的,这些意味着最后建筑的样貌,毕意不能原封不动。尽管‘原封不动’的概念是建筑师们最希望达成的,但因为撕裂后的大地,在风吹日晒雨打后终要消失,因此无法留下来。此外,功能和现代化的需求,包括展览展示、空调设备、灯光照明,一再暗示形成新形态空间的必然。“最终我们把结构当针,钢索作线,针是硬的,线是软的,用钢性结构与柔性结构交织形成了柔性结构系统。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废墟与现代化博物馆展厅这样一个结合体。”邱文杰说。坚固的结构带来真正的安全  

  自认不是建筑防灾减灾专家的邱文杰,在修建9·21地震博物馆时,却实实在在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功课,而台湾本就是多地震地区,在那里长大的邱文杰对此并不陌生。据他介绍,在台湾,建筑都是要具备抗震的严格标准的。同时,由于与日本的地理条件比较近似,因此也借鉴了很多那边的经验。“对于地震,当前在科技上的避震手段确实也很多,如以铅和强力橡胶为原材料的避震器,圆盘形状装在楼房底层,可以吸收楼体摇晃时的振幅。”据邱文杰介绍,这种避震器尽管造价相对偏高,但在台湾已被普遍使用。“楼房以10层为一级,强烈地震的毁坏力度很大,或许避震器的效能也会有所流失,但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会好很多。这也是台湾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  

  而无论怎样在细节上处理避震,邱文杰强调,建筑物防灾,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结构问题。“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如何衡量它的优劣?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不能瞬间崩溃。它可以坏了,可以裂了,但不能彻底倒了,”邱文杰说,“对于处在地震带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建筑物的瞬间倒塌是最为可怕和严重的,人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他表示,如果是二三十年前建的老房子,制约其建造方式和结构的建筑法规尚不完善。但是近年新建的房屋,就绝对要有法律条文上的保障。此外,真正造成灾害的,除了结构体造成的伤害外,还有家具,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地震带来的创伤或许是5年、10年都不能完全平复的,但我们应该在其中找些经验和教训,作为建筑师,结构不仅是美的表现,更应是房屋安全的依托。当然,我还找到了一个寄存我这些理念的凭借,就是地震博物馆,它可以收纳很多,不仅是灾害下的种种遗留和实物,还有精神和生命情感,以及世人的警醒。” (司林) 
  

打印】【关闭】  
  + 图片动态 更多>>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
广西建设系统抗震救援队返桂(组..
广西一批环卫设备及时发往四川灾..
宋继东厅长赴四川灾区看望慰问..
自治区建设厅广大党员踊跃交纳..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