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灾情 | 关怀 | 救援 | 反思 | 感动 | 重建 | 评论 | 小常识 | 视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8/4 15:22:30   来源:求是
  “5·12”汶川大地震使地处震中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遭受深重灾难。全州13个县、215个乡镇受灾,受灾面积占四川省重灾区面积的26%,受灾人口达69.3万人,占全州人口的80%。截止到6月29日,全州因地震死亡20277人,失踪8063人,受伤45100人,全州遇难人员占四川省遇难人员的30%。汶川、理县、茂县农村90%以上民房被毁。全州直接经济损失达1823亿元。目前,次生灾害威胁严重,部分乡村仍然面临救援困难的问题。关键时刻,全州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他们应急反应果断迅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从废墟中救出4万余人,成为群众危难时刻的主心骨,他们用生命和责任感实践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现在,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从前一阶段的抢救生命过渡到恢复重建,目前的重点是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关心遭受创伤的受灾群众,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体现全社会的爱心与帮扶。 

  迅速稳定人心,妥善安置群众。全州建立各类救助站35个,为受灾群众和过往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必需物资,及时搭建彩条棚和帐篷,临时安置41万余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及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及时兑现每人每天1斤粮食、10元钱和“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补助等政策,保证每一个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受灾群众就地取材,搭建了能避寒防暑的简易过渡房。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快速抢通生命线,震后3天打通了理县古尔沟至汶川县城的第一条生命通道,4天打通了汶川县城至绵池镇、小金夹金山至马尔康的道路,5天打通了黑水和松潘县至茂县的道路,8天打通了茂县至汶川的道路,一些通乡、通村公路也形成了简易便道。 

  加强卫生防疫,力争不出现疫情。按照省委提出的“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的要求,于5月16日开始全面部署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细致安排,明确职责,加大防疫力度,在各县每个村配备了3名以上的专职和兼职防疫人员,使防疫工作迅速覆盖了所有受灾的乡村。整合各种医疗力量,加强军地协作,组织专门的防疫队伍,及时对废墟现场、各安置点、部队、学校等人群聚集区进行消毒,对遇难者遗体进行消毒掩埋,对畜禽尸体、垃圾和粪便进行消毒处理。切实搞好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放疫病预防资料87.44万份,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传播。目前,阿坝州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疫情。 

  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大地震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许多高山村寨已在滑坡边缘,危岩之下,泥石流之间。针对岷江干流电站大坝多,且在多条河流上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堰塞湖的紧急情况,果断决策,迅速组织相关企业和救援力量,制定多种提闸放水、炸堰排危方案,并迅即组织实施,尽早处理、赢得主动,解除了铜钟电站、三江乡堰塞湖等一批严重安全隐患。汶川城区95%以上的房屋变成危房,已成为一座未倒的废墟。为了不让受灾群众再次受到伤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重点防范由于降雨和强余震形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滚石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重点防范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破坏,避免引发水灾;防范恢复通电时可能引起的火灾;抓紧做好危险化学品储存设备、油库等在震灾中受损情况的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社会管控,确保稳定。阿坝州作为旅游胜地,大地震当天死伤和阻留了大量游客及外来人员,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按照“万无一失、确保安全”的要求,我们及时将7.3万多来州滞留人员安全、快捷地运送到安全地区,其中包括国(境)外滞留人员866人。相关县建立接待点,及时为过往的受灾群众提供帮助,提供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有效缓解了重灾区开展抗震救灾的压力。加强治安管理,居民社区、受灾群众安置集中区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向群众和各类救援人员发放收音机、报纸,安装电视,让受灾群众能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严防谣言传播。宣传普及防震知识,加强对余震的防范,避免造成新的损失。坚持不等不靠,积极发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开展生产自救。在全力抗震救灾的同时,绷紧反分裂维护稳定工作这根弦,安排专门力量,深化和巩固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融入维护稳定的思想宣传工作之中,确保藏区总体稳定,为抗震救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二、灾后恢复重建,考验我们的科学发展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尊重科学,从长计议,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在对口支援的前提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分步实施恢复重建。 

  统筹兼顾,依法实施。恢复重建工作要坚持深入勘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意见,重大事项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做到全面考虑、从长计议,协调好当前重建需要和今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灾区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它的及时出台,把恢复重建工作从启动伊始就纳入法制轨道,分别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的规划和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不仅体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而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穿其中。这是我们依法恢复重建的基本遵循,要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切实提高恢复重建水平。 

  系统评估,协调推进。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对口支援地区的支持帮助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对地震现场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评估,突出生态功能,强调绿色发展。合理确定规划范围和重建区域,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合理确定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合理安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考虑龙门山区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按照节约原则和合理提高集中度的要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让人民生活更安全便捷,使重建后的灾区成为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生态文明的新区。 

  传承文脉,培植经济增长点。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还要重建精神家园。启动藏羌文化保护工程,将民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特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建筑、民俗、服饰、文学、艺术、语言、传统工艺以及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作为保护内容,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相结合,重点保护和整体保护相结合,静态保存与活态发展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藏羌族文化保护体系,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藏羌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映秀建立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保护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多方搜集地震遗物,充实丰富馆藏内容,供科学研究,史传后人。在文化保护的同时注重建立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形成灾区恢复重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侍俊 作者: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打印】【关闭】  
  + 图片动态 更多>>
北川20余套民居重建设计方案出..
广西建设系统抗震救援队返桂(组..
广西一批环卫设备及时发往四川灾..
宋继东厅长赴四川灾区看望慰问..
自治区建设厅广大党员踊跃交纳..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办: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