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灾后重建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 |
|
2008/8/20 15:42:46 来源:求是 |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在奋力抢险救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积极掌握舆情动态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新的重要阶段,受灾群众安置、灾后恢复生产、灾区卫生防疫等工作越来越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社会舆情也会出现许多新的动向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密切关注灾情、民情、舆情,分析形势,妥善应对。
一是要巩固主流舆论,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清醒认识社会发展进步、人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提高宣传舆论工作的公信力,做到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
二是要加强对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遏制噪音杂音的传播。有针对性地引导好地震预报、捐款捐物管理使用、学校房屋倒塌等热点焦点问题,既要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又要阐明党和政府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密切关注社会各界群众的思想反映,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分析研判。对热点问题要善于引导。
三是要重点关注新兴媒体舆情动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宣传报道,及时研究和正确引导苗头性、倾向性的舆情,利用新兴媒体优势,及时回答群众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网评队伍的作用,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网络贴文、手机短信的引导和监管,防止不利于抗震救灾的消极言论传播。
二、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地震发生后,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专家和志愿者深入灾区一线,有效地帮助受灾群众尽快度过灾后心理调适期。在灾后重建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受灾群众保持心理平稳和思想稳定,进一步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一是要积极培育健康向上、自信乐观的社会心态。怀着深厚的感情,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和说服工作,消除惊悸、无助、愤怒、焦虑等心理情绪,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着力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受灾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二是要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因人制宜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消除地震灾害带来的忧郁感、恐惧感和迁怒感。新闻报道和各种活动要适度采访,避免由于过度采访、曝光而对灾区群众造成“二次伤害”。有计划地培训一批心理专业人才,鼓励经过专业培训的民间团体参与心理援助,同时培训当地心理咨询人员,尽快建立专业化、本地化的心理疏导队伍。
三是要切实关注受灾群众各个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及时把党和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各种政策说清楚、讲明白,最大限度地解除群众的思想负担和后顾之忧。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受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开展工作,维护好受灾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切实做好灾区文化重建工作
受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以四川省为例,88个受灾县(市、区)需要重建或维修的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共计1720个,需要修复文物保护单位210个。灾区文化重建的任务复杂而艰巨。
一是要把文化基础设施重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设计,把文化基础设施重建纳入灾区重建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捐助单位搞好定向援助,为灾区文化重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二是要切实做好灾区文物古迹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重点地区受灾文物进行保护和抢修,防止文物丢失或损毁。充分征求受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重视搞好少数民族特别是羌族文化遗产的清理、保护和开发工作。积极规划建设地震遗址纪念馆、抗震救灾精神展览馆,为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和激励后人提供专门场所。
三是要积极创作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文艺作品。充分挖掘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织创作一批反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安排抗震救灾慰问艺术团、电影放映队等赶赴灾区慰问演出,有效引导受灾群众缓解心理痛苦,进一步激发人们投入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的热情。
四、重点关注困难群众
在这次地震中,受灾群众数量巨大,“三孤”人员、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群众更是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灾后重建阶段,生活安置面临很多困难,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关注困难群众。
一是要高度重视“三孤”人员。做好灾区孤儿、孤老、孤残安置工作,督促贯彻落实“在3个月内为‘三孤’人员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的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帮助孤儿,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社会助养等多种方式安置孤儿,奉献爱心。采取机构照料、居家照料、亲属照料、社会照料等方式安置孤老孤残,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设立基金或定向资助孤老孤残人员的生活,有计划地就地重建和新建一批乡镇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二是要帮助扶持农村贫困人口。据初步统计,这次地震造成四川省受灾贫困人口约210万人,因灾返贫、致贫人口近370万。要深入农村灾区,慰问、安抚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树立重建信心,筹划和组织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及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切实关心地震灾区籍农民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保持思想和生活稳定。
三是要尊重关怀少数民族群众。地震灾害在四川等地造成大量少数民族人员伤亡、家园被毁,特别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受灾情况严重。要深切关爱在地震中受伤的少数民族群众,妥善安排他们的救助和安置工作。认真考虑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活习惯等。
五、引导群众理性对待社会捐助
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截至7月24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85.93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83.05亿元。人们对社会捐助广泛关注和热议。在灾后重建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导群众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捐助,为公益捐助和慈善事业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捐助。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捐助是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支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认识到社会捐助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灾区重建,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增进社会和谐。
二是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继续奉献爱心,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灾区重建。加大对热心支持灾区重建工作的企业和个人的宣传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社会成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灾区多作贡献。
三是要制止用捐款数额评判爱心大小的言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捐助心态,认识到爱心不以金钱多寡为标准,在全社会形成宽容和谐的社会捐助环境,减少对社会捐助和灾后重建工作的负面影响。
六、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地震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灾难,一些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预测、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思想先导作用,积极引导相关单位、部门和灾区群众充分吸收、利用国际成功经验,更加有效地推动灾区重建。
一是要开展防范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引导教育、民政等部门学习有关国家的经验,把做好群众的防灾减灾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针对受灾人群、救援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加强正确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各种常识性教育。
二是要吸收心理救助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际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提高心理救助的专业化、正规化水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抗震救灾中的短期心理救助转化为对灾区群众尤其是灾区青少年的长期“心灵关怀”。
三是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吸收国外的相关经验,积极引导、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协作机制,共享信息,协调资源分配。充分调动普通民众参与救灾的积极性,建立志愿者登记网络,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促使民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要抓住时机推进防灾救灾制度建设。借鉴日本制定《灾害对策基本法》等经验,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救灾法治体系,使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郑言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