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相信城市规划界、建筑设计界的专家在确立了防灾减灾的主导思想后,所制定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以及分项规划都会较好地处理相关防灾减灾的空间问题,硬环境建设将会有条不紊的推进。但笔者认为,从灾区公众心态入手,灾后重建的软环境建设还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国家示范工程的指导下,在灾区重新建造起一批批新住房、新校舍、新商业区乃至新县城也许并不困难,因为有技术支撑、有资金投入,但它们是否能真正成为当地群众可接受的安居乐业的“家园”,问题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灾后重建一般而言都是依据标准化的模式,建成统一、简便、能够进行快速生产的新城或新镇,这自然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智力支持,而这些往往都是由外省提供的。因此,本土化的目标在这些项目中是难以实现的。难以复制原有的人文环境,会改变当地群众原有的生活方式,极有可能割裂当地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灾后重建的设施对当地群众而言十分陌生。重建后的家园已不再是原有的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全新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但同时也会给人造成新的不适应。因此,面对灾后重建规划“硬”与“软”两个环境的建设,作为规划师、建筑师从一开始就要有所认知,将软环境建设重视起来,要尽可能在气息与印记、创新与传统方面下功夫去思索,让重建的新设计越少给灾区带来“变化”越好,让灾区群众能够在一个可延续的文化氛围中享受重建带来的成果。 (何小荷) |